公地悲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公地悲劇是中國的文化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1968年英國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劇」理論模型。他說,作為理性人,每個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隻羊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獲得增加一隻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負擔,並有可能使草地過度放牧。經過思考,牧羊者決定不顧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數量。於是他便會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圖。許多牧羊者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由於羊群的進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場被過度使用,草地狀況迅速惡化,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着「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公共物品因產權難以界定(界定產權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結果。
公地悲劇的成因
說到哈丁的「公地悲劇」或日「公有資源的災難」,那是對個人在利用公共資源時存有私心的確證。哈丁將這一狀態模型化:一個向眾人開放的牧場,在其中每個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決於他所放牧的牲畜數量的多少。由於在缺乏約束的條件,當存在過度放牧問題時,每個牧羊人雖然明知公地會退化,但個人博弈的最優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數量,久而久之,牧場可能徹底退化或廢棄。這就是「公地悲劇」。「公地悲劇」的發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而公產缺乏嚴格而有效的監管是另一個必要條件。所以,「公地悲劇」並非絕對地不可避免。
「公地悲劇」展現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費午餐時的狼狽景象——無休止地掠奪。「悲劇」的意義就在於此。根據哈丁的討論,結合我們對掙扎在生活磨難中的人們的理解,「公地悲劇」的發生機理似乎可以這樣來理解:勤勞的人為個人的生機而算計,在一番忽視遠期利益的計算後,開始為眼前利益而「殺雞取卵」,沒有規則,沒有產權制度,沒有強制,最後,導致公共財產——那個人們賴依生存的搖籃的崩潰,所以,美國學者認為,公地悲劇發生的根源在於:「當個人按自己的方式處置公共資源時,真正的公地悲劇才會發生。「公地悲劇」的更準確的提法是:無節制的、開放式的、資源利用的災難。就拿環境污染來說,由於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計企圖把企業成本外部化。這就是赫爾曼·E.戴利所稱的「看不見的腳」。「看不見的腳」導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覺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公地悲劇」源於公產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實,哈丁的本意也在於此。事實上,針對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對策是共同贊同的相互強制、甚至政府強制,而不是私有化。
公地悲劇的表現形式
l、無形資產流失。
無形資產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動力源,擁有無形資產企業就掌握了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然而,伴隨着越來越活躍的產權交易活動的展開,我國國有企業以各種形式流失的無形資產難以數計。無形資產流失既有客觀上的原因,如無形資產具有的無形性、不穩定性等特性,也有主觀上的原因,如缺乏利益主體的關注、缺乏有效的行為監督和約束機制等等。例如「冠生園」事件,南京冠生園黑幕曝光後,包括上冠、武冠、新冠在內的整個「冠生園」品牌都受到連累,這說明「冠生園」品牌發生了「公地悲劇」。現實中,我國飲食行業的老字號,差不多都經過了一個產權公有化的過程,像冠生園一樣多家企業使用同一品牌。白來的東西不珍惜,於是有人摘果,無人栽樹。要真正珍惜老字號這筆無形資產,就要把它當作有價資產來監督、管理,這不僅是一個要落實財產 權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確立產權人和收益人的問題。凝結在中華老字號上的「無形資產」,都是前人「有形注入」的結果。這種「有形注入」,既是嚴格的質量管理,也是看得見的物力成本。對此,我們應結合企業特點,做好無形資產保護工作,防止無形資產流失。
2、有形資產流失。
如果說「冠生園」事件是國有企業在品牌上的「公地悲劇」,那麼國有資產流失則是有形資產的「公地悲劇」。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是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由於國有產權的虛置和模糊。國有企業成為眾人的公地,於是資產流失的「悲劇」隨之發生。有形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資產評估不合理;二是產權交易中的折扣行為;三是優惠政策,如有的地方對本企業職工給予20% 至30% 的優惠,虧損企業也給予一定的優惠等;四是企業內部人控制,損公肥私。第一、第二和第三個因素都與我國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密切相關,這些因素雖然都一定程度地引起資產流失,但這是我國現階段為深化改革而不得不伏出的代價,這些問題只有靠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加快發展來解決。一些地方的實踐也證明,通過產權改革,產權清晰了,權責明確了,出資人的責權利意識得到了強化,有效地推動了企業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對於由企業內部人控制而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是應該堅決反對和制止的。必須完善企業產權的制度化改革,加強監管和處罰,採取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規範管理,防止這類現象的發生。
公地悲劇理論的啟示
「公地悲劇」說明的是產權不明,使得企業和個人使用資源的直接成本小於社會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資源被過度使用。就企業而言,由於產權高度抽象模糊,職工沒有產權意識,沒有行使產權的內在動機。其結果是,產權流於「國家所有。人人所有,又人人沒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沒有。誰都應負責任。誰都不負責任」的狀況,因而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方面職工對企業漠不關心,不愛護;另一個方面,短期思想嚴重,只想分光吃淨,竭澤而漁,不願擴大再生產。前者導致資源利用不足,後者導致資源濫用。
應對之策:
1、明確和穩定產權。
儘可能地將資源或企業的所有權明晰,並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明確責任和義務。科斯定理證明,一旦產權明確規定,而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絡、談判、簽約等等的成本足夠低,則無論將產權劃歸給誰,最終總能達到該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同樣道理,只有做好企業的產權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劇」的發生。對國有企業而言,應明確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必須指出的是,產權穩定和產權明確同等重要。如果產權不穩定,即使產權明確,也會對資源進行掠奪性的使用。
2、配合企業制度改革,力爭做到公共產品私人供給。
基於具有公地特性的國有企業往往發生「悲劇」這樣的現實,國有企業應退出競爭性領域,保持在非競爭性領域的地位。為此,我們應積極探討公共產品的私人供給問題。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形式總的來說有三種:一、私人完全供給,指公共產品的投資、生產以及修繕由私人來單獨完成,私人通過收費的方式向消費者收取費用。二、私人與政府的聯合供給,指在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提供過程中私人和政府形成某種聯合,即政府對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如政府補貼私人植樹造林等;三、私人與社區的聯合供給,指私人與社區通過有條件的聯合來提供公共產品,社區可給予私人一些優惠政策如提供場地等,這樣私人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來提供社區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私人生產的積極性,讓公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3、加強制度建設,重視委託、代理、搭便車、機會主義問題研究。
由於國有企業的國家所有是一個虛置、模糊的概念,因而具體到某個企業,當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時,廠長、經理們往往會中飽私囊(如公費旅遊等),增大代理費用,使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即所謂委託——代理問題。當職工意識到個人努力程度與企業經營相關不大時,便會產生出工不出力、損公肥私等搭便車與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代理組織的建立固然可以大大降低產權的行使成本,但由於傳統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缺乏一套對代理人的約束機制,使代理機構日趨臃腫和僵化,代理組織的運轉和調整耗費了日益增多的資源,代理費用日益升高,產權行使費用過高的矛盾很尖銳。有鑑於此,專家呼籲,在不斷完善企業約束機制的同時,也要建立企業家的激勵機制,實行責、權、利的有效統一。在這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實行的股權獎勵制、年薪制等,有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