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子無忌(姜建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子無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公子無忌》中國當代作家姜建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公子無忌

偶讀晚唐韋莊《憶昔》詩,頗為喜愛其中一句「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便不由得遙想起公子無忌了。

這裡所說的公子無忌,自然不會是金庸武俠中那「不識張郎是張郎」的張公子無忌,也不是大唐開國有功、位列凌煙閣榜首的長孫無忌,而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

《禮記》中說:「諸侯之子稱公子。」所以那時的公子,本是王室成員,享有貴胄血統,加之深受禮儀調教,文質彬彬,則又增加了一股優雅從容的謙謙君子習氣,可謂風流倜儻,溫潤如玉。此為公子之幸。然而,他們終究大部分要班列人臣,侍立堂下。若是無才,橫遭國人輕視;如若有才,君王忌憚有加。此為其不幸。所以,七國爭雄時代,赫赫大梁城內,既才華橫溢又心憂國運的魏公子無忌,便由此上天註定般遭逢了無計可施的悲劇命運。

魏公子無忌的主要事跡,見諸《史記·魏公子列傳》一文。讀太史公《魏公子列傳》,一般人熟悉且看重的是這樣兩件事:一為卑事侯嬴,一為竊符救趙。前一件事,充分體現了了他禮賢下士的風範,幾乎要給人落下作秀的嫌疑;後一件事,誠可謂驚世壯舉。我們一般評價為魏公子不畏強暴,「義不帝秦」,且目光長遠,以大局為重,十足值得稱頌。然而不要忘了,這件事始終是存有爭議的。

魏公子竊符救趙,剛開始更多的是受姐夫平原君所激,有好面子的嫌疑。所以當他得不到魏王的允許後,想到的辦法竟是逞匹夫之勇——帶領一幫門客前去趙國並與之共存亡。此種做法殊為不智,更容易使人感到他所謂重義之中,很大程度上是過於重視名譽。直到他行過夷門,得到了奇人侯嬴的指點,才鬧出矯詔奪軍、竊符救趙等一幹大事的發生,然後是率領聯軍一舉擊潰秦軍對趙都邯鄲城的圍攻,直接打破了秦昭王滅趙稱霸的美夢,也讓個人 聲譽在「國際舞台」上變得空前高大。

於是,公子無忌受足了敵我雙方面的讚賞,以至於使得一直以來與他齊名的平原君差點在本國之中抬不起頭來。然而,他卻在進一步激怒了自己的哥哥、魏國的主人——魏安釐王,而且有明知故犯的嫌疑。不然,他也不會在功成之後,竟要客居趙國達十年之久而不回國。

更有甚者,當秦國覺得魏國有機可趁、接連攻打之時,信陵君這一次卻絲毫不着急於救母國於危難之中,反倒是先嚴令門客不得勸諫,很有些「利」令智昏的味道。幸好,公子無忌到底保持了他慣有的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的高尚品德,終於率部歸來,並憑藉其國際聲譽找來盟友作為外援,再一次擊退了令諸侯談之色變的大秦鐵騎,而且一路乘勝追擊,直到函谷關下,讓秦軍在幾年內不敢輕易出關東向。這一次的勝利,不獨是保存了魏國,也讓長期以來活在強秦陰影之下的東方六國,狠狠地出了心頭一口惡氣。自然,魏公子個人的國際聲譽再次高漲,直至巔峰。

危難常常是感情的黏合劑。因為危難的猝發,魏王與公子和好如初。但一旦危難解除 ,公子無忌轉眼間就成了國君眼中的雞肋,或者說是始終橫着心頭的一根刺。於是魏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奪了公子的兵權,將他客客氣氣地安置在大梁城深宅大院內。最後,整日整夜沉湎在醇酒與婦人之中的魏公子無忌,病酒而死。不知魏安釐王是否因此而心中輕鬆了一大塊,以致樂極生悲,竟然也在同年死去。

在我看來,魏王其實不算是中了反間計,而是因心有忌憚便趁機發作:只要魏公子一天手握兵權,他就一天為王不快;只要國內外還有人念叨着信陵君的恩德,他就一天寢食不安。同樣,深曉人情世故的魏公子,自然也不能算是病酒而死,而該說是自尋死路。在大梁城近乎囚居的日子裡,他應該想得起一件事,一件他曾引以為傲的事,也是一件令魏王長期耿耿於懷的事:

「很多年以前,魏王即位還沒多久,同公子無忌一道下棋娛樂,其間突然得到北邊烽火的警報,說是趙國軍隊將要偷襲。驚慌失措的魏王立即罷棋,下令侍從趕緊召集文武大臣進宮商議。然而,他對面的弟弟,卻是一門心思擱在棋盤上,一邊還慢條斯理地說:王兄不必驚慌,那只是趙國人正在狩獵罷了。魏王自然不會相信,然而幾天後,北邊傳來消息,確實是趙國人在打獵。魏王大吃一驚,特地詢問公子,公子仍舊是輕描淡寫地告訴魏王,他的門客當中有能深入探聽趙王秘密的能人,可以隨時向他報告趙王的行動……」

想起了這件往事,魏公子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此後他不奉詔則輕易不能入宮,為什麼他的王兄從此以後對他沒有了往日般的疼愛,而是變得客氣與拘謹了。原來,王兄是深深地對他感到害怕了,害怕他的風度翩翩,害怕他的才能出眾,害怕他的招賢納士,害怕他有一天會謀朝篡位。魏王,是不可能相信一位本事傑出而又深孚厚望的宗室子弟的忠心的!

古人曾說,「匹夫何罪,懷璧其罪」,此言不虛啊!

後來,魏國沒有了公子無忌,猶如野獸失去了鋒利的爪牙,至多只會裝腔作勢嘶吼幾聲,哪還有什麼資本敢與西邊那隻真正的猛虎一較短長呢?僅僅十八年後,巍峨富庶的大梁就被秦軍血洗一空,百年名城毀於一旦。此後,四海九州之內,延及六合八荒,便開始不可逆轉地凝聚為一家人了。

百餘年後,年輕的史官司馬遷來到大梁城,專門找來當地老人,請他講有關公子無忌的軼事。又過了若干年,身體殘疾、形銷骨立的太史令為魏無忌做傳,通篇之中,都恭恭敬敬地的稱他為「公子」。明人茅坤不由得評價為:「傳中兩千五百餘字中直稱『公子』一百四十七處,太史公仰慕之意溢於言表,無限唱嘆,無限低徊,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嘆公子終被廢棄不用。」由此可見,司馬遷筆下的魏公子,沾染了他太多的私人情感,是故戰國四公子,論高下則公子無忌是要排第一的。

司馬遷一篇《魏公子列傳》,寫得虎虎有生氣,有些情節直如小說或電影,遂師千載往事,宛在眼前。而八百年之後,公子無忌又被另一位大唐遊俠式的詩人 所快意吟唱提及。李白,在他的詩作《俠客行》中寫道:「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倏忽之間,已是千年,兩度拒強秦救危國的魏公子無忌,儘管最終抑鬱而終,但他昔日所建之功業與名聲,反而隨着他的英年早逝而成為了後人長久津津樂道且為之扼腕嘆息的話題,這不正是詮釋了所謂「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嗎?

[1]

作者簡介

姜建發,八零後,荊州人,現居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