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孫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孫姓,為中國一複姓。公孫一姓來源相當的久,據說,黃帝軒轅氏原姓公孫,他的後代便以公孫為姓,然而,並不是所有姓公孫的都是黃帝的後裔,春秋時期,人們稱貴族子弟為「公孫」,這些貴族子弟的後代便以公孫為姓。在今日,公孫姓仍然是中國複姓中的一個大姓。

公孫(Gōng sūn 公孫)姓源流

淵源一,出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後裔,以爵號為氏。

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省咸陽東)、高陽。

淵源二,出自姬姓,黃帝軒轅的後裔有公孫氏。

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所有他的後代里,有部分姓公孫,稱公孫氏。 [1]

得姓始祖

黃帝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傳說神農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在他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公孫為姓。黃帝軒轅帝曾姓過「公孫」,後來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後代里,有部分姓公孫,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數以軒轅為姓。

在春秋時,各國各地的諸侯,大多喜歡被稱為「公」。以當時的制度,國君將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先立為太子,此時其他的兒子將稱為公子,同時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改姓為公孫。這樣,公孫作為一種姓氏的榮譽而流傳甚廣。此時它的姓氏來源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了。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郡望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

高陽郡:古有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又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名堂

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 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保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着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2] [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