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民批評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批評權是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有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

保護批評權是每個網絡公民的責任

互聯網的普及,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提供了公眾表達的空間,但很多人發現,在虛擬世界里公開表達尤其是公開批評時,也有可能被現實中的權力所壓抑。比如你在豆瓣上評價一本譯作「機翻痕跡太重」,就可能被該書譯者舉報到你就讀的學校,最後在學校的教育下「致歉」。所涉譯作到底翻譯水平如何暫且不討論,單就在網絡發表批評性意見,就可能得到如此對待,那麼以後你還敢公開批評嗎?

話題「我們是不是沒有批評的權利了」衝上熱搜,多少表達了人們的心聲。人們真正關心的是:當自己在網絡上發表批評性意見時,是否也會受到特殊「關照」?長此以往,人們會不會因此在網絡評價平台謹言慎行,甚至就此噤聲?

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和集合性,他人的評價成了人們做出選擇的重要依據。在網絡上,「口碑」得以直觀地量化,成了清晰描述大眾意志的數字。這也意味着,「評價」「評分」對被評價者聲譽的影響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午吃什麼外賣,晚上看什麼電影,我們在做決定時都會參考評價和評分。哪怕一本小眾的文學讀物,都會經受評價和評分的考驗。 用戶將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評價的形式表達出來,又通過參考他人評價做出自己的抉擇,無疑是互聯網帶給人們的便利。然而,評價在倒逼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重視用戶意見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出人意料的負面情況,有些人或團體開始採取各種不正當手段去保護評分。比如,鍾愛某位演員的粉絲團體,對影視劇評價頁面進行「控評」;又比如,商家通過購買「水軍」的方式提高評分。而現在,哪怕是一本文學譯著,也會尋求外部干預來謀求「自我保護」。

雖然遭遇差評後產生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但對評價的寬容與吸納,才是磨礪自我、精益求精的正確辦法。雖然遭遇差評後產生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但對評價的寬容與吸納,才是磨礪自我、精益求精的正確辦法。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不少前輩從容納諫的佳話。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問世後,遭到西班牙語教授董燕生的激烈批評,認為「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有去查字典」。不過,這場爭論並沒有淪為筆墨官司,而因楊絳的回覆變成君子之間的切磋。楊絳在回應文章里寫道:「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保護批評者,不僅需要被批評者的雅量,也需要大家一起營造寬容的環境。在豆瓣評分事件中,學校在接到舉報以後施加壓力,導致發表批評的學生不得不發布「致歉聲明」,顯然與其後的風波有着密切聯繫。教育者理應站在愛護學生的立場,本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公允處置來自外部的舉報。對於與教學事務不直接相干的網絡評論,學校本應慎重介入,為學生自由合理的表達創造空間。

近年來,一些企圖借用外部力量干預正當批評發聲的行動之所以不絕,在於一種「舉報真的有用」的惡劣風氣。一些舉報人將正常的意見分歧、觀點商榷,以對批評者人品、道德抨擊的形式進行反駁,缺乏就事論事的誠懇,面對具體問題顧左右而言他,暴露出一種狹隘的處世觀念。對於訴諸於公力的惡意舉報,裁決者應當本着公正的態度,為正當批評提供保護。

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表達空間,鞏固和維護互聯網的表達途徑,讓互聯網儘可能容納不同的聲音,是每個網絡公民的責任。每個人都有「這句話必須要說」的時候,而在那時,一個兼容並蓄的環境,才能讓自己毫無顧慮地發出真實的聲音。[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