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公理會燈市口教堂

公理會燈市口教堂

圖片來自aboluowang

公理會燈市口教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大街北側,曾是北京最大的新教教堂。

目錄

歷史

1864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白漢理(柏亨利,Henry Blodget)進入北京,1873年在燈市口油房胡同(1965年改稱燈市口北巷)建立教堂,可容納200人,為公理會的華北總部[1]

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教堂被義和團焚毀。1902年,梅子明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在燈市口大街的中段重建教堂。1904年10月8日,新的燈市口公理會教堂竣工,舉行獻堂典禮[2]。這是北京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兩側分別開設有育英中學貝滿女中。公理會教會建築群當時幾乎占據了整條燈市口大街。

1949年之後,燈市口教堂宣布脫離公理會差會,人數也有所下降。1954年3月28日至4月2日,全國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籌委會在上海召開。同年7月22日,在北京燈市口公理會教堂舉行了「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會議」,為爭取全國教會的不同宗派都參加三自,會議決定取消「革新」二字,正式定名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3]

1958年,基督教各教派實行聯合禮拜,北京市區60座教堂合併為4座,燈市口教堂為保留下來的東堂(其他三座是南城的珠市口堂、北城的寬街堂、西城的缸瓦市堂)。不久,因進堂人少,趙復三等人決定將大堂轉讓給東城區教育局,由北京市女子第十二中學初中部使用,但房產並未移交。東城改以米市大街原聖經會作為米市堂,由蔣冀振、趙復三、單天樂負責堂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70年燈市口教堂被東城區教育局拆除[4]

1990年代,燕京神學院遷址清河,2004年建成了教堂,其教堂系模仿原燈市口教堂建造[5]

建築

燈市口教堂的主要建築已在文革中被毀。現存燈市口教堂的附屬建築,位於燈市口北巷15號,是一座中西混合的院落式住宅,坐北朝南,1933年始建,為公理會女神職人員住宅。該院布局對稱,融合了中西方建築風格。院門是中式大門。

院內正中是勾連搭式灰筒瓦硬山頂建築,原為小禮拜堂,面闊三間,坐南朝北,南出抱廈與影壁相連。進入大門,正中是青磚水泥砌成的一字素心影壁,左右各開一隨牆月亮門通向內院,月亮門的拱券用精琢石料壘砌而成。院內北面是一座磚木結構樓房,為女神職人員住所,灰磚牆面,硬山頂,中間是三層,兩側是兩層,樓房東南角磚垛基石上刻着「世一千九百三十三年,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中華民國廿二年五月三日立」的字樣。2012年,這組位於燈市口北巷15號的附屬建築以「基督教公理會舊址」之名被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參考文獻

  1. 燈市口基督教公理會舊址. 央廣網.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2. 王世仁、張複合、村松伸、井上直美主編. 中國近代建築總覽.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3年. 
  3. 李克. 歷史規律不可抗拒——三自愛國運動六十年的思考.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4. 趣談史家胡同(六). 經典散文吧.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5. 燕京神學院教堂. 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北京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