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團鎮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地處延壽縣北部, 螞蟻河北岸。東與方正縣珠河鄉、永豐鄉接壤,南隔螞蜒河與安山鄉相望,西與延壽鎮毗鄰,西北與賓縣勝利鎮交界,2018年,區域面積45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5638人。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保衛團六團。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屬新立區。1949 年,屬第三區。1955年,屬凌河區。1956年3月,屬六團鄉。1958年9月,凌河、太安、六團3鄉合併為六團公社。1961年6月,析部分大隊置太安公社。1985年3月,析置六團鎮。2001年3月,太安鄉併入。

2019年10月,六團鎮下轄15個行政村。

2018年,六團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5個。[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六團鎮總面積540平方公里,擁有土地150564畝,其中旱田99556畝。位於延壽縣城東20公里,東與方正縣為鄰,南和安山鄉隔河相望,西與太平川種畜場接壤,68個自然屯,常住人口 18286人(2017年)。漢族人口占96%,其餘為朝、滿、蒙等族。域內有一個糧庫(永興糧庫),兩個林場(奎興林場、桃山林場)三個水庫(關門山水庫、團結水庫、雙龍水庫)。現有耕地7324公頃,林地2000公頃,森林覆蓋率43%,草原面積3000公頃,水面1860公頃,水利灌溉控制面積1877公頃,占耕地的26%。以開發魚池110公頃,礦產資源有大理岩,儲量為12億立方米;草碳儲量為3000畝;土特產有木耳、蘑菇、山野菜等。

氣候

六團鎮境內"七山半水二分半田"鎮內地處丘陵與衝擊平原的交接地帶,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部多為山區,南部平原水田區。螞蟻河自西向東從鎮南部流過。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炎熱多雨,秋霜早,常遇霜凍,冬季長,寒潮頻繁。最高氣溫35度,最低氣溫零下40度。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無霜期120天左右。

自然資源

六團鎮自然資源豐富,依山傍水,是個漁米之鄉,以生產水稻、大豆、玉米等在延壽縣內頗有名氣。轄區內有一大糧庫,兩個林場,三個水庫,交通便暢,通訊發達,在招商引資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奎興、桃山兩大林場和關門山、團結水庫有巨大的旅遊發展潛力,立新山莊的綜合建設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接待遊客的條件。休閒廣場的修建現已竣工,投入使用,為居民的休閒、娛樂、健身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綠色山野菜品種繁多,營養豐富,在縣內享有盛名。鎮內泥碳、草碳、碳酸鈣、白灰岩、顆石等資源豐富,其中白石儲量2,492萬立方米,品位上乘,生產量年20萬立方米,可生產100年。

行政區劃

六團鎮位於延壽縣北部。轄15個行政村,68個自然屯。。鎮政府駐六團村,東經128°29′、北緯45°34′,西南距縣城20千米。203省道公路過境。境內有雙龍河、雙奎河、大凌河、小凌河、北柳樹河,均注入螞蜒河。村部有:六團村、凌河村、永興村、團結村、和平村、新合村、雙龍村、奎興村、桃山村、興勝村、東安村、雙安村、延新村、太安村、富源村。[2]

歷史

沿革

1942年,此地駐有保衛團第六團,因而得名。歸凌河區管轄。1946年3月屬新立區。1949年9月屬第三區。1955年歸凌河區。1958年3月為六團鄉。1958年8月,凌河、六團、太安三個鄉合併為六團公社,1961年6月份出部分大隊成立太安公社。1984年改為六團鄉。1985年5月改為六團鎮。

1985年末,東與方正縣為鄰,南和安山鄉隔河相望,西與太平川種畜場、高台鄉相連,北與太安鄉接壤,面積203.88平方千米,共3571戶、16471人,轄15個村、46個自然屯,鎮政府駐六團屯;李興林場在境內,營林面積158760畝。1996年,面積210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東方、凌河、永興、興申、興勝、東安、雙龍、山河、六團、和平、宋店、奎興、振興、雙安、紅升15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14360人。2002?年,撤銷太安鄉併入六團鎮。

原太安鄉位於延壽縣北部,距縣城45千米。原屬六團所轄。1956年撤區劃鄉時,設立太安鄉,下轄4個村。1958年改為管理區,屬六團公社。1961年6月從六團公社分出設立太安公社。1984年改為太安鄉。1985年末,東靠方正縣永豐鄉,南與六團鎮相連,西與太平川種畜場為鄰,北和賓縣接壤,面積194.52平方千米,共1687戶、7781人,轄10個村、24個自然屯;鄉政府駐地馬德林屯,東經128°23′、北緯45°43′;桃山林場位於境內,營林面積262080畝。1996年,面積220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新安、延吉、新立、太安、黎明、桃山、富源、新村、團結、愛國10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7325人。

村名

六團鎮名源於駐地六團村名,因此地曾駐有保衛團第六團,後沿用為地名。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隸屬新立區。1949年9月,改隸第三區。1956年4月,並村劃鄉,設置六團鄉。1958年1月,將凌河、六團、太安3個鄉合併為六團鄉,同年9月改稱六團人民公社。1961年6月,劃出8個生產大隊成立太安公社。1984年1月,改為六團鄉。1985年5月,改為六團鎮。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22,000人,漢族占96%,其餘為朝、滿、蒙等民族。其中勞動力為9000人,從事二、三產業人數為1300人。

常住人口 18286人(2017年)。[3]

交通狀況

六團鎮交通便利,以公路運輸為主。尚(尚志市)方(方正縣)公路橫貫東西,鎮內道路網絡四通八達。北部山區雖地處偏遠,但有公共汽車每天運行,群眾出行較方便。

社會

城鄉面貌

完成鎮內硬化屯內路2000米。完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休閒娛樂廣場,內設十餘種健身器材。兩個500餘平方米的籃球場和一處羽毛球場已完成。維修了雙龍水庫閘門等水利設施。新增抗旱、飲水井20餘眼。雙龍村和新合村轄區內的通屯公路已竣工。

教育

幾年來累計爭取投資550萬元,翻新、改建中、小學校舍2000平方米。其中太安中學與富源小學合建的教育樓已完工使用。

衛生

幾乎每個村都有小診所,能保證小病近醫。又修繕了鎮衛生院800平方米,農村合作醫療也效果明顯,參保率很高,農民入保意識普遍增強。

先進教育

延壽縣六團鎮黨委從轉變職能入手,科學定位,強化措施,有效激活了黨員幹部的為民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水平,拉近了黨群、干群距離,促進了經濟加快發展及社會和諧穩定,讓群眾感受到了先進性教育活動帶來的新變化。

六團鎮黨委在深入調研中發現,鎮黨政機關在工作職能上存在管理弱化、服務缺位的問題,工作方式上存在陳舊落後、服務錯位的問題,工作態度上存在得過且過、服務意識不強的問題,幹部存在本領不高、服務不到位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六團鎮黨委積極開展形勢任務教育,堅持邊學邊議,引導黨員幹部充分認識到了轉變鄉鎮職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通過抓業務培訓、抓典型引導、抓邊學邊改,努力提升黨員素質,在增強服務本領上下功夫,並在黨員幹部中開展了以"當好黨在農村政策宣傳員、化解農村矛盾調解員、引領農民致富信息員、新技術推廣指導員、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監督員"的"爭當五員、永葆先進"活動,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

在此基礎上,六團鎮黨委確定工作區域、載體考核和群眾測評機制,有效調動了黨員幹部轉換角色、服務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全鎮幹部幫助包扶戶研究確定發展項目126個,僅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就發展到1萬多畝。[4]

經濟

概況

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8500萬元,鎮財政收入實現315萬元,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達到2256元,農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3%,15個行政村,有10個村吃上了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

全鎮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實現糧豆薯總產13560噸,與上年相比,年均增長12%,都種經營實現了產業化發展,萬壽菊、白瓜籽、亞麻、辣根、甜葫蘆、桔梗、蘿蔔籽、烤煙、食用菌、棚室菜、山綿羊、養豬、養牛、養鵝、養魚、獺兔、果樹等產業基本形成了優勢,全鎮都種經營總收入實現3850萬元。

全鎮企業發展迅速,現有2個麻絨廠,一個採石廠,1個白灰廠,新引進一個通用機械加工廠,個體私營企業10家,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280萬元。銷售收入4500萬元,實現利潤350萬元,稅金102萬元。

城鎮建設

2007年以前六團鎮街道兩旁的商業建築不是很整齊,結合2007年鐵通公路修整之際,把六團鎮鐵通公路兩側臨時建築做了拆遷,共36戶,其中土房12戶,面積505.44平方米;活動板房14戶,面積1256.74平方米;磚房10戶,面積481.57平方米,為改變六團鎮二十年髒、亂、差的局面,進一步建設中心城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六團鎮的城鎮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協調發展,全鎮安裝了程控電話2194部,有線電視入戶1201家,衛星電視網可同時接受30套高清晰度的電視節目,全鎮各村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流通、電話普及率65%,有線電視普及率達42%,幾年來,全鎮用於教具投資達1300萬元,興建了六團中學教學樓2100平方米,新建和維修了19所村級小學校舍,達到了規範化標準,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到100%,村級衛生所、自來水、鎮衛生院、敬老院都達到標準化。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情況:全鎮的治安狀況總體看是較好的,百姓能在和諧的環境下生活,但因面積大也發生了一些案件。以下是2007年的案件受理情況:全鎮2007年共發生治安案件38起,其中賭博6起;盜竊13起;刑事案件21起,其中搶劫1起,傷害5起,破壞電信設施2起,破案率達到80%,法庭受理種類民事案件230起,結案220件,結案率96%,其中土地糾紛50起,結案49件,結案率98%。民事案件受理數量下降20%。

社會事業方面:程控電話入戶率達到70%,有線電視普及率達78%,計劃生育率達92%,農村磚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新蓋房的農戶特別多。農民業餘文化生活也較豐富。[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