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溪棹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蘭溪棹歌》

作品名稱: 《蘭溪棹歌》

創作年代: 唐代中期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戴叔倫

《蘭溪棹歌》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戴叔倫的詩。[1]

 戴叔倫於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今屬浙江)令,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大約是在這一期間所作。[2]

詩詞正文

譯文

一彎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越中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

蘭溪在接連下了三天的春雨後,溪水猛漲,魚群竟在半夜中湧上了溪頭淺灘。

賞析

這是一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艷陽照映下,一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涼月」二字,既寫出月色秀郎,又點出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掛柳灣」,使人想象月掛梢頭,光瀉蘭溪,細絛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

「越中山色鏡中看」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鏡」,是喻溪水,並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潔,溪面的平靜,水色的清澈。這裡,詩人沒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夾岸青山,只說了「鏡中看」三字,而豐富的韻致恰恰就在這裡。它啟發讀者去想象那幽雅的蘭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搖曳生姿,朦朧而飄渺,使人如墜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多麼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兩句是詩人的視覺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寫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涼月如眉」,「山色鏡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淨。掛字比擬,看字更點明人在景色之中。閃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動,則更顯得靈動,跟顯生機,使蘭溪有勝似仙境之感。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着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裡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裡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裡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譁而有此聯想,後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兩者都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正因為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詩人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讀後給人以如臨其境的美感。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3]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4]

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 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曆三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5]

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麵粉廠南圍牆前),並親自題立「詩伯夜台」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6]

視頻

蘭溪棹歌—戴叔倫

..

冰為溪水玉為山,唐代詩人戴叔倫筆下的玉山,玉虹橋與冰溪河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