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於《笑聲淚痕》(張愛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笑聲淚痕》》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關於《笑聲淚痕》

久已聽見說香港有個冒我的名寫的小說《笑聲淚痕》,也從來沒想到找來看。前些時終於收到友人寄來一本,甚至於也還是擱在那裡兩個月都懶得看。罵我的書特意寄贈一冊,也只略翻了翻,就堆在一疊舊雜誌上,等以後搬家的時候一併清除。倒不是怕看,是真的不感興趣。並不是我忽然「小我大我」起來,對於講我的話都一點好奇心都沒有。提起我也不一定與我有關。除了纏夾歪曲之外,往往反映作者自身的嘴臉與目的多於我。至於讀者的觀感,我對於無能為力的事不大關心,只有自己勢力圈內,例如上次寄出《三詳紅樓夢》後又通篇改寫,但是已經駟馬難追,那才急得團團轉。不過這本《笑聲淚痕》需要寫篇短文聲明不是我寫的,只好到底還是看了。 有人冒名出書,仿佛值得自矜,總是你的名字有號召力。想必找了槍手,模仿得有幾分像,才充得過去。被剝削了還這樣自慰,近於阿 Q心理。而且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書末附有一篇類似跋的文字,標題《關於<戀之悲歌>》,下面署名製版,鋼筆簽名「陳影」。開首如下:

《戀之悲歌》,正如它的書名那樣,從頭至尾是一個悲劇。

作為悲劇的主角——章雲裳,是值得我們同情的。她雖然因生活而被

迫走入歡場,她雖然飽經滄桑,飽受苦難……

可知此書原名《戀之悲歌》,陳影著——除非是用另一個名字。這篇跋冒充附錄的書評,自吹自捧一番。小說糟到坊間不會有人出的地步,可能是自費出版的。印刷所手中有紙版,樂得盜印,只換了個封面,書名改了,作者名字換了個比較眼熟的,人又在遠方,不會有麻煩。這樣看來,原作者也是受害人了。

此人大概是真姓陳,不是筆名,因為書中敘述者名叫陳丹,寫跋的又是陳影。照他的作風做法,絕捨不得隱姓埋名。他是廣東人,屢次稱「喜歡」為「中意」:「這是我最中意聽她唱的兩支歌」(第十三頁);「但是他對我已經中意,是毋容再研究的了。」(第六十頁)——「容」是別字,不是排宇錯誤。——國語吳語雖然也有「中意」,用法不同些。——書中男主角的故鄉也是廣東一個小鎮。

此人大概年紀不輕了。書中信件具名都是「王彼德鞠躬」,「陳丹鞠躬」,這款式近年來只有喜帖上難得有時候還有。

書中敘述者與男主人翁都是私家偵探,不過男主角已經在美改行經商。除了看電視影集,嚮往私家偵探生涯,他還有個理由要男主角也是偵探:得與女主角邂逅相遇。她在咖啡館看見報上暗殺案標題與死者的照片,誤以為是她離了婚的丈夫被殺,驚呼「桑堅國!」名探王彼得立即趨前問她是否認識桑堅國,因此交談,得知她的身世。原來兩個桑堅國面貌也相同——賈寶玉、甄寶五至少不同姓。

王彼得到舞廳去「拜訪」她,發生情愫,但是沒有與她結合,因為中學時代有個女同學單戀他,在一個大雷雨的晚上藉口伯鬼,投懷送抱,失身於他。他離開了上海,到抗戰後方去。輾轉效美,失去聯絡。多年後,聽說他那亥同學已經削髮為尼,而又瘋癲投井自殺了,他這才自由了,委託香港一個私家偵探打聽那舞女的下落。偵探陳丹看她的照片面熟,想起半個月前救護一個車禍中的少女,長得一摸一樣,當時沒見到她母親,再去找她,果然她母親酷肖照片中的章雲裳。自稱王太大章依戀,伴舞瞞着女兒,只告訴她,父親在美國經商,按月寄家用來。

陳丹因為主顧諄囑切勿向章雲裳提起他,好讓她驚奇一下,因此不便說穿,在舞廳點唱王彼得從前最愛聽她唱的兩支歌,試探她的反應,證實章依戀是否就是章雲裳。不料她歌唱時悲痛過度,當場暈倒,送人醫院。王彼得自美來港,醫院訪問時間已過,次日再去,已經死了,緣慳一面,萬念俱灰,告訴陳丹他預備終身不娶,把她前夫的女兒帶回美國,視為己女。雨中機場道別。兩位大偵探緊緊握着手,說不出話來。王彼得「臉上混凝着雨水和淚水」。終於進出一句「再——見,陳——先——生!……」

我看了不禁想道:「活該!誰叫你眼高手低,至於寫不出東西來,讓人家寫出這樣的東西算你的,也就有人相信,香港報上還登過書評。」

可千萬不要給引起好奇心來,去買本來看看。薄薄一本,每章前後空白特多。奇文共欣賞,都已奉告,別無細節。

(原刊1988年2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續集》) [1]

作者簡介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