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於中莊隨筆的幾句閒話 牛撇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中莊隨筆的幾句閒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關於中莊隨筆的幾句閒話》中國當代作家牛撇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於中莊隨筆的幾句閒話

斷斷續續,寫了有關中莊的三十多篇文字。流水賬式的記述,說歷史筆記吧,沒有嚴格的時序邏輯;說散文吧,缺乏生動的語言魅力。老實說,屬於自娛自樂性的胡塗亂畫。承蒙主編與編輯的寬容與不棄,讓它們與讀者見了面。寫到此,應該收山了。因為,有一些東西不能再寫,有一些則寫不好。勉強為之,不如不為。已經寫出的,自己都不滿意,也不好意思再拿出來獻醜。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對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村子、一些五六十年前的瑣事投入如此大的熱情,去做近乎平實平淡平凡平庸的描述呢?對此,我有必要做一些說明。

中莊,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皋蘭縣石洞鄉(鎮),屬蔡家河行政村。蔡家河古時稱蔡河驛,有「官路」(驛道)通省會蘭州。

我們的祖宗是陝西乾州阿五坡人,家譜上就是這麼記載的。至於這個坡具體在哪裡,是什麼樣子,我們朱家沒有人去找過。起先對族源感興趣的我們這輩人手裡沒家譜,不知祖宗來自何處,無從查找。記得小時候聽祖母說我們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徙來的,現在才明白,祖母說的是她娘家而不是婆家。如今終於見到了家譜,卻一個個五六十歲、沒有了年輕時的那份好奇心和衝動。家譜記載,十三世之前的第一代祖宗不知何因,兄弟倆結伴而行,向甘肅奔來。一個到了榆中,另一個到了靖遠,後又遷至皋蘭,他就是我們的直系祖宗。以二十年一代計,十幾代,有兩百多年不成問題。中莊,是我們朱家人真正的故鄉。我的高祖父朱敏元,曾祖父朱正心,祖父朱滋清,我的父親、大哥、妹妹、四弟、小弟均出生於此。我們家在離開八九年後,於1962年隨城市下放之風回歸。在這裡,我與我的家人生活了十年,1972年春節之後才離開。

中莊是貧瘠的。左宗棠曾言,甘肅東部「苦瘠甲天下」。他所指的範圍不一定包括皋蘭,但作為中部乾旱區,這裡的苦超甲天下。皋蘭十年九旱,土地上如果不壓上一層十多厘米厚的砂礫,根本長不了莊稼。而從半山腰或地下取砂壓田,刮開砂子施肥,清除洪水帶到砂田上的淤泥土塊,起掉舊砂再鋪新砂,就這一項,幾乎占去人們勞動量的三分之一。這是別處的農民沒有的巨大負擔。

這裡的土地,不壓砂的如果碰到雨水特別好的年景,糜子、穀子、洋芋等能有一些收穫。乾旱之時,連種子都收不回來。旱砂田畝產兩百來斤,水砂田大約四百斤。飢餓,永遠籠罩在村人頭上。中莊人面朝黃土背朝天,有望無望地、心甘心不甘地,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生命被慣性推着轉磨,生命似乎本身就是慣性。

中莊是個神秘的地方。這裡曾是漢人與匈奴交過戰的地方,是宋朝與西夏人拉過鋸的地方,是同治內亂時遭受重創的地方。村莊的北面,有烽火台,我們叫墩墩凹,可以窺見古時的金戈鐵馬、戰爭硝煙。小時候我們在烽火台下的平地上挖「辣辣」(植物根莖,可食)時,曾挖到過成層的枯骨,讓人毛骨悚然。顯而易見,這裡是古戰場。至於漢族與少數民族在這裡是如何拉鋸的,大家盡可以去想象、推演。

中莊出過財主,出過讀書人,出過學者,出過小吏,出過土匪,出過一貫道徒。中莊有許多歡快與悲悽的故事,只不過絕大多數被歷史塵封了。

我從四歲多到十四歲多,在中莊生活了十年。一個人的腸胃取向、偏好乃至看待世界、社會、人生的方式、人的價值觀等等,大約就是在這個年齡段形成的。彼時的我,身在貧困的農村、階級鬥爭硝煙瀰漫的農村,身在西北這樣一個有特殊地理位置與歷史序列的小村,我是一個農村少年,一個小農民或曰候補農民,我的頭腦基本被固化了。此後,不論我走到哪裡,哪怕到過歐美不少國家;不論我讀了多少書,哪怕讀了托爾斯泰的、莫泊桑的、亨廷頓的,對我的影響有,但總體上不是很大。農村、農民樸實的傳統,樸實的文化,包括深入骨髓的儒家文化浸潤了我。我所受到的小學、初中文化歷史、政治教育造就了我。一切貧困的抑或奢靡的場所和生活,一切粗鄙的抑或高尚的思想和文化,都不能從根本上打動我,改造我。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認識鄉村的封閉性與落後性,我沒有異議。但同時,也是可以從這個意義上去認識鄉村鄉民的忠誠性與堅定性的。

離開中莊五十年,每每想起那段或模糊,或清晰的歲月,心裡就有牽絆,有波瀾,有甜蜜,有痛楚。總想用自己滯澀的一枝禿筆,記下中莊的歷史積澱與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點燃煙斗,讓記憶與煙霧一併升騰……[1]

作者簡介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肅皋蘭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