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興安縣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興安鎮三台路,1978年成立興安縣文物管理所,1986年更名博物館。隸屬興安縣文化局。興安縣博物館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500平方米米,其中新建鋼筋水泥結構三層文物庫房、辦公、宿舍樓500平方米;新建鋼筋水泥結構,清式硬山翹檐,青瓦屋頂、東西門樓、長廊、水榭和民族風格的歷史藝術陳列室(二層樓)800平方米;利用界首三官堂和千家寺紅軍標語樓,各建了約100平方米的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
發展歷史
1978年成立興安縣文物管理所,1986年更名博物館[1]。
建築布局
興安縣博物館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500平方米米,其中新建鋼筋水泥結構三層文物庫房、辦公、宿舍樓500平方米;新建鋼筋水泥結構,清式硬山翹檐,青瓦屋頂、東西門樓、長廊、水榭和民族風格的歷史藝術陳列室(二層樓)800平方米;利用界首三官堂和千家寺紅軍標語樓,各建了約100平方米的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
考古發現
桂林興安縣點燈山發現殘碑 疑與中山紀念堂有關[2]。陳興華提供的去年秋天發現的殘碑拓印。找到的幾塊破碎的石碑(下部),與去年秋天發現的那塊三角形殘碑(上部),經當地文物部門證實同屬一體。去年秋天,興安縣點燈山發現一塊三角形的殘碑,碑文內容與「中山紀念堂」有關。在那裡又找到幾塊破碎的石碑,當地文物部門證實與發現的那塊殘碑同屬一體。 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稱,這幾塊破碎的石碑有助於研究孫中山與興安民眾的關係。
點燈山上發現殘碑涉及「中山紀念堂」
8月底,興安縣又找到幾塊破碎的石碑,碑文內容與「中山紀念堂」有關。香港、澳門等地的「孫中山研究」愛好者聞訊後,到興安縣進行了實地調查。 找到的幾塊破碎的石碑,與最早發現的與「中山紀念堂」有關的那塊殘碑,現在存放在位於興安縣城附近的點燈山上的一座寺院內。這次帶領香港、澳門等地的「孫中山研究」愛好者上山進行實地調查的嚮導,是原興安縣博物館副館長陳興華。他向客人介紹了發現首塊殘碑的經過。去年秋天的一個周末,他跟兩個好友遊覽距興安縣城約1.5公里的點燈山時,發現了一塊成三角形的石碑,它的寬度為0.73米,碑文題為《重修點燈山記》,有完整可辨的文字245個,且雕刻工整、書法如帖。
陳興華說,通觀殘碑上的文字,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寫。但是石碑中所記載的內容可貴。比如碑文中提到的:「邑西三里許有山、今名點燈山、金峰殿、左為中山紀念堂、舊曆重九、陶亭、靈泉」等,都與興安有關。
展覽作品
興安縣博物館專業人員撰寫出版有《興安風光》、《靈渠粹編》、《靈渠簡介》、《靈渠風光》等書並協助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靈渠是中國水利史上的明珠》影片,和電視《千古靈渠》、《靈渠風光》、《湘江千里行》等。
視頻
興安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的分類您知道嗎? ,搜狐,2019-04-12
- ↑ 國內最早的中山紀念堂,比廣州中山紀念堂還早兩年建成,就在梅州 ,搜狐,202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