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
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1]、義務教育[2]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影響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目錄
校園資訊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以中教雲數字教材重塑互動課堂新生態
為加快「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建設進程,推動區內學校藉助互聯網進行教育教學、教育服務和教育治理模式創新,建設智慧校園。6月24日,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組織各直屬中小學書記、校長實地觀摩「互聯網+教育」標杆校建設成果。作為此次觀摩的重點學校之一,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引領智慧課堂變革,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可圈可點。
集團校校長宋金梅率先向觀摩團介紹學校情況,重點就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推進課堂變革展開闡述,詳細解讀了學校的「行知課堂」體系(前置體驗、課堂探究、教師指導、知識運用、熟巧遷移)。接下來的課堂探究和知識運用環節,觀摩團走進學校英語課堂,體驗到一節節數字教材支撐下「別開生面」的智慧教學觀摩課。
教師以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台展開教學,優質多樣的數字化內容為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富媒體的運用不僅讓課堂氛圍更活躍,也極大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與參與感,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班級配備了平板電腦且裝有平台學生端app,英語模仿跟讀、錄音對比等獨特功能,讓學生們更輕鬆、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基於技術手段形成的小組合作課堂模式,能夠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單詞的拼寫與發音規律,並不斷歸納總結和鞏固提升。
課後,觀摩團翻閱了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的物化資料,對學校教師教學設計、學生優化作業設計等做了充分了解,其中涉及到的信息化技術應用得到高度評價。
技術與行知碰撞,重塑課堂新生態。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抓住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機遇,以新課標、新技術為基礎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形成獨具特色的「行知課堂」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台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數字教材的常態化應用成為重塑課堂生態的新支點。
未來,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將持續深化互聯網與教育雙向融合,讓更多的教師、學生領略信息化的魅力,遇見更美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 ↑ 幼兒教育專業學什麼 ,搜狐,2019-03-01
- ↑ 重磅!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6大方面、22項管理任務指導學校管理 ,搜狐,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