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戰爭勝負的根本在於政治。這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在其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中提出的命題。中華先哲早有軍政一體的大軍事觀,而不以單純、片面的軍事觀點看待戰爭問題。依其邏輯,政治、軍事是一個整體,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不能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而政治最終決定戰爭的走向和勝敗。這與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一命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引例1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則兵強矣。民勝其政,下畔其上,則兵弱矣。 (《淮南子·兵略訓》) (戰爭的勝負,根本在於政治。政治能夠駕馭民眾,臣下能夠親附國君,那麼軍隊必然會強盛。反之,民眾反對其政治,臣下又背叛國君,那麼軍隊也必然會減弱。)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指由中華民族所創造或構建,凝練、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這些術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達之中,諸如,「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這些術語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基礎和表達方式。

人類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點,這些特點也反映在其語言、文化傳統、思想和觀念上。面對不同自然條件的挑戰,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形態上自然而然地有了差異。譬如,在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上,熱帶和溫帶肯定不同,平原地區和丘陵山巒地區當然有差異,沙漠地帶和沿海地區顯然有別,牧區和農業區也會有許多迥異之處。這些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的特點逐漸積澱凝結並且通過詞語即術語的方式固定下來,就必然影響到民族的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這些術語所表達的民族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反過來又闡釋、維護和強化着其賴以出現和發展的特定生產和生活形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