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法二十四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漢軍事著作之一。據說為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晚年時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以下簡稱《兵法》)是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亮所著,是諸葛亮對於自己多年為相治國與統帥作戰的經驗的總結,可以說是諸葛亮智慧的結晶。 《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現在其中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已失傳。 在陳壽的《三國志·蜀書》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流牛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輒刪除重複,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隋書·經籍志》也記載:「……梁有《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1] 可見,《諸葛氏集》(也稱《諸葛亮集》)是後人將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來後編訂的,而《兵法》是在諸葛亮生前就已經成書了,所以它們並不是同一部作品。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內容預覽

兵法二十四篇——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已失傳。視聽第三賞罰第十將苑之兵權篇納言第四喜怒第十一將苑之逐惡篇察疑第五治亂第十二將苑知人性篇治人第六教令第十三將苑之將才篇舉措第七斬斷第十四將苑之將器篇考黜第八思慮第十五將苑之將弊篇治軍第九陰察第十六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東漢末戰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後,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隱居十年,結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後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前夕,親往江東聯絡孫吳,結成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