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馬俑芽胞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兵馬俑芽胞桿菌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劉波團隊於2014年2月19日宣布,從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土壤分離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一種地球微生物—芽胞桿菌屬新種,並命名為兵馬俑芽胞桿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 sp. nov.)。這一發現為人類開發利用芽胞桿菌提供了新途徑。[1]

基本信息

在秦始皇兵馬俑坑土中發現的芽胞桿菌系統發育多樣性,分析新種——兵馬俑芽胞桿菌的功能,將為人類開發利用芽胞桿菌開闢新途徑。

在國家「973」計劃和農業部「948」項目支持下,首次開展秦始皇兵馬俑坑土的芽胞桿菌資源研究,分離到10株芽胞桿菌,採用形態和生理生化特徵、化學特徵、基因型特徵和基因系統發育分析、DNA雜交、基因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確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桿菌屬的新種,將其命名為兵馬俑芽胞桿菌。

這一新發現發表在國際權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學雜誌》2014年第3期網絡版,獲國內外同行認可。《列文虎克微生物學雜誌》創刊於1934年,以「微生物之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命名。

近年,中國微生物學的研究應用發展迅速。福建省農科院芽胞桿菌研究與產業應用居領先地位,已開展青藏高原芽胞桿菌科學考察,擁有中國最大的芽胞桿菌資源庫。

物種研究

2010年5月,劉波團隊在國家「973」計劃和農業部「948」項目支持下,在世界上首次開展秦始皇兵馬俑坑土的芽胞桿菌資源研究,從坑土中分離到10株芽胞桿菌。經過對該芽胞桿菌形態和生理生化特徵、化學特徵、基因型特徵和基因系統發育分析、DNA雜交、基因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確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桿菌屬的新種,命名為兵馬俑芽胞桿菌。[2]

專家認為,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坑土中的芽胞桿菌系統發育多樣性,分析新種——兵馬俑芽胞桿菌的功能,將為開發利用芽胞桿菌開闢新途徑。此前,專家僅在中國南海淤泥和內陸鹽湖中,分離發現芽胞桿菌3個新種。

生物特性

芽胞桿菌是一類能產生芽胞的細菌,有較強的抗逆性,廣泛分布在南極、火山、沙漠、深海、鹽湖等極端環境,其活菌製劑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人類重要的微生物資源,應用於食品、農業、工業、醫學、冶金、環保、軍事等領域。農業活菌製劑如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保鮮、生物降污、益生菌、酶製劑、飼料添加劑等,90%來自芽胞桿菌。從目前報道看,尚不知道兵馬俑芽胞桿菌的具體用途,但這一發現無疑為人類開發利用芽胞桿菌提供了新途徑。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數目巨大。有很多食品(如醬油、醋、味精、酒、酸奶、奶酪、蘑菇)、工業品(如皮革、紡織、石化)、藥品(如抗生素、疫苗、維生素、生態農藥)是依賴於微生物製造的;微生物在礦產探測與開採、廢物處理(如水淨化、沼氣發酵)等各種領域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期刊

兵馬俑芽胞桿菌的發現,在國際權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學雜誌》2014年第3期網絡版,3月發行的該刊第105卷第3期印刷版也刊登該論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