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養鴨記(潘宗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養鴨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養鴨記》中國當代作家潘宗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養鴨記

小時候,鄉下人愛養鴨子,不倫家庭富裕貧寒,總要養上十幾二十隻,因為那時候養鴨子,吃的是五穀雜糧,喝的是清潔的山泉河水,鴨子不挑食,很好養活。

我出生在黔東南一個偏僻的小鎮,我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養鴨的歷史比我的年齡還要長,從我記事起每年都要養兩批三穗地方麻鴨:春鴨和秋鴨。

春天,河水解凍,高山上還有未化開的雪花,勇闖天涯一個冬天終於回家來的父親不知從哪家買來的二十幾個鴨崽,用竹篾編制的鴨籠裝着,與他的裝有甜食的行李包一起放在堂屋裡。母親接過父親的行李包,在我們面前打開,拿出父親為我們準備的甜食,分發給我們四兄妹。之後母親提着鴨籠,趁着中午的暖陽,來到河邊去給鴨崽「試水」。

母親帶着我們來到河邊,選擇一處水流緩慢的水塘岸邊,把鴨籠放下來。而鴨子天生就是游泳的健將,只見這些毛絨絨的、黑黃相間的鴨崽開始還在岸邊躊躇不前,不敢離開鴨籠,當有一隻鴨崽試探性的或者說是誤入水中後再爬起來,接着再一次大膽的下水,並游得歡快時,其他鴨崽見此也一個接一個的跑出鴨籠,爭相着下水游泳。有幾個膽大的越游越遠,不時還一個猛子扎進水裡,從另一邊的水面上冒出來,旁邊的鴨崽也不甘落後,你追我趕,或沉於水裡,或追逐嬉戲,好不快活

「噫呀呀!噫呀呀……」正在看着鴨崽們遊玩得眼花繚亂的我,只聽母親在岸邊用土語輕聲呼喚着鴨崽歸來,說也奇怪,隨着母親的呼喚,鴨崽們竟奇蹟般地游上岸了,你跟着我,我擠着你的跟着母親走,不時還抖落掉身上的水珠,在陽光的折射下,水珠閃閃發光。

給鴨崽們試了水練了膽,再回到家裡拿出水泡的剩飯餵鴨崽,這些鴨崽就算是水土已服,落戶我家了。以後只要家人拿着有水泡米飯的小碗,口裡喚出「噫呀呀!噫呀呀!」的聲音,鴨崽就會馬上從水裡游上岸來,跟着人回家。

學會了初步養鴨技巧後,童年的生活就豐富多了。之後的整個春天一直到夏天結束,養鴨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我們兄妹的頭上,因為父母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接過「養鴨大計」的我們,則變着花樣的「折騰」着飼養這些鴨崽。有時,明明是我在前面喚着鴨崽回家,弟妹則跟在鴨崽後面防止它們走丟,當看到一隻鴨崽走出隊伍後,心急的小妹馬上呼喚着:「噫呀呀!噫呀呀!」而走在隊伍最前面的頭鴨聽到小妹呼喚,以為是要跟她走,立馬掉轉方向,循着小妹的聲音小步跑去,最後整個鴨群四散而開……好不容易把鴨群聚攏在一起,我們兄妹卻被鴨崽身上抖落下來的水珠弄濕了衣服。從此後我們也學到了經驗規定以後趕鴨子只能有一個人喚鴨,其他人負責斷後。再後來,給鴨崽挖蚯蚓、建新鴨舍、清潔鴨舍、給鴨崽防疫,我們學到了很多養鴨的知識。而鴨崽們也很爭氣,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的變化,羽毛也從黑黃色相間的絨毛逐漸蛻變成了麻棕色的成年羽,如果是公鴨則是顏色鮮艷的綠頭鴨,甚是好看,讓人一眼就認出這是大名鼎鼎的三穗麻鴨,與其它外來白鴨有着天壤之別。到後來,不用人去找,天一黑它們就會自己回到家裡來,「嘎嘎嘎!嘎嘎嘎!」院子裡滿是鴨子的叫聲,提醒主人家該給它們餵食了。這個時候,母親就會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鴨食,一把把的灑在地上。這時候,水泡米飯已經變成了未脫粒的穀子;而季節,恰好是端午節。

[1]

作者簡介

潘宗旭,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