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兼(拼音:jiān)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 。兼的古字形像一隻手拿着兩把禾苗,有一同、一併的寓意。其字面上同樣有"和"的意思,表示同時涉及、處理或具有幾方面的情況的意思,如:兼職、兼管、兼任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兼

漢語拼音; jiān

注音字母; ㄐㄧㄢ

平水韻部; 下平十四鹽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部首; 丷

筆畫數; 2+8

五筆; UVOU(86);UVIW(98)

統一碼; 基本區-517C

異體字; ࠔ�、ॡ�

字級; 一級

四角碼; 8023 7

文字溯源

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意思是說"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兼"字的出現比"秉"字要晚。甲骨文沒有兼字。

金文像一隻手("又")同時握着兩把"禾",用同時拿着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着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

篆文上方表示禾苗的穗的部分(構件B)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禾苗的葉子(構件A)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的筆畫。接着構件C上方的部分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䒑"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構件D),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根部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構件E的筆畫。

古籍釋義

摺疊說文解字 【卷七】【秝部】古甜切(jiān)

兼,並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說文解字注; 並也。

段注:並,相從也。

從又持秝。

段注:會意。古甜切。七部。

廣韻; 古甜切,平添見 ‖兼聲談2部(jiān)

兼,《說文》曰:"並也。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又姓,衛公子兼之後。古甜切。七。

古念切,去㮇見 ‖兼聲談2部(jiàn)別分紀念切,集韻並

兼,古念切。又古嫌切。二。

【校釋】本紐與趝紀念切同音,當並。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部】

古文:塝

《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並音縑。《說文》:並也。從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注: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又姓。《韻會》衛公子兼之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ノ(撇)③一(橫)④㇕(橫折)⑤一(橫)⑥一(橫)⑦丨(豎)⑧丨(豎)⑨ノ(撇)⑩㇏(捺)

【規範】中部"彐"中橫兩端出頭。

【寫法】❶"䒑"窄、扁,下部寬、大。❷"䒑"居上居中,點和撇分列豎中線兩側,橫筆與點、撇大致等寬。❸下部首筆㇕(橫折)寬度同"䒑",中間一橫長,在橫中線上;兩豎穿過"彐"平行下行, 右豎緊貼豎中線右側;撇、捺收筆持平。[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