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共生學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共生學說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許多科學家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分別起源於原始真核細胞內共生的細菌和藍藻。1970年Margulis在分析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設想,認為真核細胞的祖先是一種體積巨大的、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能將吞噬所得的糖類進行酵解取得能量。而線粒體的祖先——原線粒體則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含有三羧酸循環所需的酶系和電子傳遞鏈,故它可利用氧氣把糖酵解的產物丙酮酸進一步分解,獲得比酵解更多的能量。當這種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後,即與宿主細胞間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原始真核細胞利用這種細菌(原線粒體)充分供給能量,而原線粒體從宿主細胞獲得更多的原料。

由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於1970年出版的《真核細胞的起源》一書中正式提出。她認為,好氧細菌被變形蟲狀的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後、經過長期共生能成為線粒體,藍藻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葉綠體,螺旋體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原始鞭毛。

物種學史

1905年,Konstantin Mereschkowsky最先提出葉綠體是由原先的內共生體形成的這一想法 [2] ,隨後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對線粒體的相同想法。隨着人們發現它們含有DNA,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

內共生假說被琳·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細胞進化中的共生》中,她認為真核細胞起源於相互作用的個體組成的群落,也包括內共生的螺旋體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纖毛。後一種想法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鞭毛缺乏DNA,在結構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沒有明顯相似性。根據Margulis和Sagan(1996),「生命並不是通過戰鬥,而是通過協作占據整個全球的」,而達爾文關於進化由競爭驅動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認為內共生更像奴隸制而非互利共生。

有人認為過氧化物酶體可能也具有內共生起源,儘管它們缺乏DNA。 Christian de Duve認為他們也許是最早的內共生體,使得細胞能夠抵抗地球大氣中越來越多的氧氣。然而,現在看來它們可能是「從頭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