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武川縣第一中學
內蒙古武川縣第一中學(武川縣第一中學),地處大青山北麓,創建於1956年。學校前身是烏盟後山地區最早的完全中學——武川中學。1966年以前,武川中學招收武川縣、達茂旗、四子王旗三個旗縣的學生。1966年以後,武川中學就以招收武川縣的學生為主,被譽為大青山北麓地區文化的搖籃,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青山這塊廣袤的土地上。1976年,武川中學更名為武川一中。原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呼市市委書記白音為武川一中題寫了校名[1]。
目錄
師資隊伍
現在,武川一中已發展成為擁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兩個校區,87個教學班,近六千名學生,295名教職工的完全中學。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37人,其中高級教師111人;中學一級教師65人,研究生學歷5人,本科學歷113人。初中部占地面積53360平方米,建築面積12800平方米;高中部占地面積40020平方米,建築面積17630平方米。
學校創辦《武川縣第一中學》校報。成立「新芽」文學社。創辦社刊《新芽》報,組建學生文藝宣傳隊、學生合唱團、美術活動小組、學生籃球隊、足球隊、乒乓球隊、田徑隊、學科興趣活動小組,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養學生特長,陶冶學生情操。
辦學理念
五十年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積澱了濃厚的教學氛圍,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果。初中教學始終居於全縣的領先地位。高考成績穩步提高,跨入全市各旗縣的先進行列,在周邊地區享有盛譽。
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義務教育示範學校、自治區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自治區綠色學校、自治區群眾體育先進集體、自治區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先進集體、市級教育教學管理先進集體、市級現代教育先進集體、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模範職工之家、縣級實績突出領導班子,學校連年獲縣級綜合獎,學校團委被評為自治區「五四」紅旗團委,學校被內蒙古工業大學列為生源基地,被命名為內蒙古師範大學實險學校,呼市業餘體育運動學校田徑試點學校,2004年學校在自治區「33211工程」督導驗收檢查中評為優秀,2005年順利通過自治區「兩基」複查驗收檢查。
辦學特色
武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每年的縣財政收入不足兩千萬元,依靠政府投入辦教育是氣微力薄的。近幾年,為了滿足山區眾多的孩子能享受較好的教育資源,學校狠下決心,新建了初中部校區。可是,在對新校區的建設中,學校已欠債不少,再加上歷年欠債,現共有外債一千五百萬元,學校經費非常緊張,發展舉步維艱。另外山區許多孩子想通過上學改變命運,然而家庭貧困時時阻撓着他們,使他們無法完成學業,實現夢想。針對這種情況,從2003年開始學校成立了「助學基金會」,每年拿出15萬元,資助優秀學生上高中讀大學。資金來源以師生捐款和社會各界、知名企業家的贊助為主,不足部分學校補充。同時,學校還專門對烈士後代、孤兒、單親學生和家庭發生重大事故的學生,給予全部免費的優惠政策,以確保他們不會因貧困而失學。
學校在逐步加大貧困生支助的同時,又採取多種措施,使這些受到救助的學生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深刻內涵,並逐步落實到他們的行動中。
首先,學校把「感恩教育」作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點,要求他們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他人給予的幫助,每位學生每年要給父母、師長、曾經贊助他的人,至少寫一封感謝信。其次,學校還規定,把受助的學生登記造冊,要求他們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每年拿出部分資金,加入到學校的「助學基金會」,繼續贊助那些因貧困上不起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建立「武川一中『山花工程』助學基金會」把享受「山花工程」捐助的學生,登記造冊,實行跟蹤,等他們參加工作後,讓他們拿出部分資金,注入到「武川一中『山花工程』助學基金會」中,滾動增加資金的投入,加大讚助貧困生的力度。
近年來,武川一中曾得到田家炳基金會,北京通用技術集團公司,首都師大附中的贊助,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經費不足和辦學條件較差的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經費不足仍是制約武川一中發展的「瓶頸」。
今後,武川一中將繼續努力,為貧困的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全國,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樑。
視頻
內蒙古武川縣第一中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武川縣第一中學【學校簡介】,中國高校之窗
- ↑ 內蒙古武川縣第一中學,采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