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閣大學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閣大學士,官名,明代為正五品,包括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主要職責包括票擬批答、上傳下達等。[1]

清初,曾設置內三院大學士,後改為內閣大學士,品級和員額屢經變遷,雍正八年(1730)以後均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1748)以後定為「三殿三閣」。此外,還有「協辦大學士」。由於軍機處的設置等因素,內閣大學士的權力有所削弱。清末新政時,改設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協理大臣,大學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內閣大學士                 職 權          票擬權等
                品 級         明代正五品,清代正二品或正一品 [3]                 廢 止          清末新政

熱議話題

歷史沿革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1380)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1382)仿宋制設殿閣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

清廷於天聰二年(1628),建文館,命儒臣分直;天聰十年(1636),更名內三院(國史、秘書、弘文),後各置大學士一人,即內三院大學士;再後改內閣,內三院大學士亦改為內閣大學士。內閣大學士的品級,初制為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1658),滿員改與漢同,均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又一併定為正一品。 雍正年間,清廷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

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乾隆十年(1745)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對內閣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通常都稱為「中堂」

明朝內閣大學士

  • 罷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誅,明太祖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4] 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明史·職官一》載:「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5] 明成祖即位,復原制。

  • 設內閣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內閣首輔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參考資料

  1. 明史·志第四十八·職官一 .國學網.2019-03-01
  2. 清史稿· 志八十九·職官一 .國學網.2019-03-01
  3. 《清史稿·職官一》: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與漢同。雍正八年,並定正一品。
  4. 《明太祖實錄》卷239
  5. 明史·志第四十八·職官一 .國學網.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