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冉璡(RanJin),南宋播州綏陽(今貴州綏陽)名士,弟弟冉璞,軍事戰略家。兩人潛心研讀古今圖籍,特別研究軍事韜略方面的書。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圖奪取重慶。兩人前往協助守軍,在釣魚城等戰役立下汗馬功勞。

冉璡
國籍 宋朝
職業 承事郎,合州知州
知名於 設計建造釣魚城
知名作品



目錄

聰穎勤奮,敏於事而慎於言

冉璡、冉璞於南宋末年出生於貴州綏陽,「璡」字意為「石之似玉者」,「璞」字意為「玉未琢」或「玉未治者」。成為玉璧似的人才, 根據冉氏族譜記載,冉璡、冉璞兄弟的先祖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孔門五冉之一的冉雍也是他們的祖先。顯然,冉氏宗族以儒業傳家,是個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 冉氏兄弟少年就學於播州學堂,兄弟倆情深義篤,聰穎勤奮,敏於事而慎於言。稍長,遍游巴蜀名勝和關隘重鎮。目睹南宋王朝的腐敗,便隱居山林,躬耕自給,播州楊氏統治者多次邀輔,兄弟倆堅辭不就。

冉氏兄弟深知, 播州戰禍難免,便毅然出山

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約南宋聯合攻金,當年,金政權滅亡,蒙古毀約,決開黃河大堤,水淹宋軍,揭開了蒙古與南宋之間的戰爭。蒙古貴族分兵數路南下,其中一路向四川大舉進兵。端平三年(1236),蒙軍攻占成都,直逼重慶。為保住半壁江山,南宋朝廷起用抗戰派將領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積極準備抵禦蒙古軍南侵。冉氏兄弟聞余玠是位賢能的統帥,深知蒙軍破川將繼續南下,播州必然戰禍難免,便毅然出山。

釣魚山積蓄糧食、彈藥, 勝過十萬大軍

在四川,余玠以上賓之禮待冉氏兄弟。倆人在招賢館住了幾個月,並從沒提出過什麼高明的建議。第二天,余玠安排「二冉」搬到一處幽靜的別館居住,兄弟倆仍然沒多言語,只成天坐在地上,用白堊石畫山川城池。過了十多天,他們去見了余玠,屏退了左右,才開口道:「我們想出了一個小小的計策,不敢與眾人的意見相同。我們覺得現在守蜀的大計,在於遷徙合州城。」 「二冉」說:「蜀口形勝莫過於釣魚山,如果把合州城遷到那裡,並任用有才能的人駐守,積蓄糧食、彈藥,勝過十萬大軍,巴蜀之地就守住了。 」余玠大喜,道:「就知道你們不是一般的人,你們的謀略,我不敢歸功於自己。」也不跟他的手下討論,就將此事秘密奏報給朝廷,請朝廷封「二冉」官職。很快,冉璡被封為承事郎(正八品),代理合州知州(五品),冉璞被封為承務郎(從八品),代理合州通判(從五品)。官職小,實權大,遷合州城的事,這下就全聽「二冉」調遣了。

以釣魚城作為四川抗戰的前線指揮中心

「二冉」就築成了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等十餘座城池,星羅棋布,都是緣著山勢築起來的,成為好幾個郡的治所。余玠在城池裡屯兵聚糧,為守住蜀川做好完全準備,又移金戎於大獲、蜀口,移沔戎於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後移守釣魚城,作為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內水防線;移利戎於雲頂,作為岷江、沱江、金沙江等外水防線。內外水防控網絡就此一一形成。 此外,還修造了棧道、暗道、帥府、軍營、校場、點將台、水軍碼頭、火藥製造作坊,以及14處天池、92口水井、兩道排水暗溝等軍事和生活設施。南北各建了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牆,江邊築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 從釣魚城始建的公元1243年到1279年王立獻降釣魚城的36年中,不可一世的蒙古軍隊向釣魚城發動了200多次進攻,卻被險峻的城牆拒之門外,丟下了包括統帥汪德臣在內的80餘位蒙軍將帥的屍體。余玠將「西通嘉定,東引夔府;上臨劍閣,下負重慶」的釣魚城作為四川抗戰的前線指揮中心,親自坐鎮指揮,以不足5萬之兵與蒙古軍展開攻防戰,取得了一系列奇蹟般的勝利。

歐洲人稱為「上帝折鞭處」, 西亞阿拉伯人稱其為「東方的麥加」

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統兵4萬,號稱10萬,分兵三路進攻四川,十二月底已攻陷川西北54個州、府,進抵武勝山,準備攻合州。1259年正月,蒙哥汗仗著兵強馬壯,不聽軍師避開堅城的的建議,決定強攻釣魚城。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軍渡過雞爪灘(今釣魚城東北雞心石),駐於石子山上,三日,蒙哥督軍攻釣魚城,七日攻一字城牆,九日攻鎮西門,竟然都沒有攻下來。戰事拖到三月,蒙軍進攻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又遭失敗。四月二十二日,蒙軍偷襲護國門沒有得逞,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很快又被王堅奪回。到了七月,蒙哥汗憂憤交加,決定決一死戰,令士兵築起土台,插上桅竿,派人爬上去窺視城中動靜,被宋軍以石炮猛擊,台毀桅斷。蒙哥汗猝不及防,當場被飛石擊中,身負重傷。 倍覺羞辱、傷痛發作的蒙哥,遂於重慶金劍山溫湯峽辭世。蒙軍宣告失敗而北歸。蒙古大軍號稱不可戰勝的「上帝之鞭」,在不起眼的釣魚城中,被打破了神話。 蒙哥汗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蒙古各路軍隊返回草原爭奪大汗之位,蒙古人的大規模對外擴張戰爭逐漸沉寂下來。「上帝之鞭」蒙古鐵騎的離去,使得歐洲、西亞和非洲各國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也正是因此,釣魚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折鞭處」,西亞阿拉伯人則認為釣魚城是拯救了伊斯蘭教世界的聖城,稱其為「東方的麥加」。

辭官卸袍,返回老家貴州綏陽

釣魚城的堅守一守就是36年,然而締造釣魚城的干將們,卻沒能陪它走到最後。1252年10月,蒙軍汪德臣、火魯赤部進抵嘉定,余玠調集蜀中精銳將其擊退,晉升為兵部尚書,仍駐四川。但到了第二年,朝廷反戰派謝方叔任左相,誣告余玠「擅專大權,不知事君之禮」,宋理宗即刻召余玠還朝。憤懣成疾的余玠,於1253年7月服毒自盡。 隨著余玠的自盡,冉璡、冉璞也受到株連,當年他們就辭官卸袍,返回老家貴州綏陽。冉璡於1258年病逝,享年60歲。冉璞在1260年因聞釣魚城大捷,狂喜而卒,同樣享年60歲。 冉氏兄弟亡故後,其遺體運回故土綏陽安葬,據說冉璡曾葬於蒲場鎮七甲壩,後遷至綏陽縣城附近。

釣魚城內的忠義祠

釣魚城內的忠義祠,明代始建時原只供奉祀王堅張珏二人。清乾隆二十年,合州知州王采珍重建,加入了余玠、冉璡、冉璞的牌位。光緒七年,遵義人華國英任合州知州,題寫了一幅對聯:

「持竿以釣中原,二三臣盡瘁鞠躬,只拼得蒙哥一命;釃酒而澆故壘,十萬軍披肝瀝膽,竟不從王立二心。」

如今站在釣魚城的萬仞雲崖上,環顧舊時壁壘,昔日的血火與擂鼓都杳無蹤跡,唯有腳下悠悠奔騰的江水,倒映著歷史長河中代代付出、生生不息的偉大的名字。

兄弟倆的老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在兄弟倆的老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冉璡三歲就死了母親。一年後,父親娶了後母,不久,同父異母的弟 在兄弟弟冉璞降生了。後母是個很賢德的人,照顧冉璡勝過親生兒子冉璞。家裡有好吃的,先滿足冉璡。冬天,把家種的棉花給冉璡做棉衣,用野棉花給冉璞做棉衣。 一天,冉母帶著兩個兒子逃避土匪的追趕。為了走得快一點,她把九歲的冉璡背在背上,卻牽著四歲的冉璞。孩子跑得慢,最終仍是被土匪追上了。土匪正要殺人劫財,大刀卻在空中停住,原來他發現這個婦人把小孩子牽著走,卻背著大孩子,感到十分奇怪。冉母解釋了兩個孩子的情況後,土匪竟被感動,給了冉母一根紅布條,讓她掛在家門口。紅布條是土匪內部的記號,自從有了它,冉家再沒有受到土匪的搔擾。 傳說雖美,其實與事實是有出入的。據《渝黔冉氏族譜》載,冉璡與冉璞的年齡只相差兩歲,不是五歲,而且倆人出身不錯,家裡有條件供兩個孩子受良好教育,不致於要時常躲避土匪侵襲。[1]

被譽為「上帝折鞭處」是巴蜀的遠古遺跡

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跡。 1259年發生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簷洞等名勝古蹟,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 釣魚城之戰與世界格局的變遷;八百年功勳歷史的留存與積澱;眾志成城、守土抗戰的堅韌與頑強,古戰場攻防構築物遺跡和遺址,釣魚城都是舉世無雙和無與倫比的。

釣魚城之戰

在公元1259年,蒙古號稱幾十萬人馬,圍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卻始終無法攻克,戰亂中連蒙古大汗蒙哥也陣亡在城下,守將王堅將軍可謂中華英雄。 之後忽必烈在漢臣擁護下建立元朝。直到南宋滅亡後,大勢已去,忽必烈又答應絕不傷害城中百姓,守將王立這才棄城投降,時間為公元1279年。棄城後,沒有一個人乞求憐憫,守城的32名(一說36名)將軍全部拔劍自刎,可謂忠烈千秋。[2]

豐功偉績

由於「二冉」為南宋創建了豐功偉績,為當地人民維護了安定的生活秩序,因此,當地人十分敬重「二冉」,並在冉璡、冉璞亡故後,自願捐資修建了「二冉」廟,以永遠銘記「二冉」的功德。 如今,歷史雖已遠去,但人民不會忘記為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新中國成立後, 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在《釣魚台訪古》一詩中寫道:

「魄奇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為回蒙,冉家兄弟承粼階,蜀郡山河壯軍兵,川載孤軍撐一天,千秋共柳宋三鄉。」

清代詩人王作孚《到蒲老場訪冉璡墓》一詩中也曾寫到:

「名士誰留土一堆,荒山大塚長蒿菜,若非史書當年筆,誰識先生此夜台,千古智愚同一夢,緬懷芳躅不須哀,蒲老場頭尋往事,釣魚城畔憶賢才。」[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