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再次免疫應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源於再次免疫應答

再次免疫應答

免疫系統對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產生記憶作用,在相同病原體再次入侵時,產生更快和更強的應答,稱之為再次免疫應答。

中文名再次免疫應答

外文名secondary response

主 體免疫系統

特 點抗體的親和力高,且較均一感染病原潛伏期較短

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動物常不再感染此病,這是因為它們的快速再次應答,也就是說它們對此病產生了免疫。 再次免疫應答的特點:

①潛伏期較短,大約為初次應答潛伏期的一半。

②抗體濃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應答高,維持時間長。

③用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誘發再次應答。

④再次應答中產生的抗體主要為IgG,而初次應答中主要為IgM。

⑤抗體的親和力高,且較均一。

⑥IgM產生的數量和在體內持續的時間與初次應答時大致相同。 再次應答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兩次抗原刺激的間隔長短:間隔短則應答弱,因為初次應答後存留的抗體可與再次刺激的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間隔太長則反應也弱,因為記憶細胞只有一定的壽命。再次應答的效應可維持存在數月至數年,故在很多情況下機體一旦被病原體感染後,可在相當長時間內具有防禦該病原體的免疫力。

免疫系統的組織學

主要的免疫系統包括胸腺脾臟骨髓淋巴管淋巴節和二次淋巴組織(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膚。在免疫系統在組織學的檢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臟只能在死後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類似淋巴結或是二次淋巴組織可以在存活的狀態下經由外科手術來得以認識。免疫系統上許多組成分子多半以細胞的形式在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中運行。

古典免疫學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1],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包含有近代醫學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中國也在尋找預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餅或燒灰存性和粥飯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面的臨床實驗,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種法。

參考文獻

  1. 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由來,醫學教育網,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