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奧古斯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寫給奧古斯塔》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的作品。
譯文
一
雖然我的多事之秋已經過去,
我命運的星宿卻逐漸暗淡,
你的柔情的心卻拒絕承認
許多人已經看出的缺點;
雖然你的心熟知我的悲哀,
它卻毫不畏縮和我分嘗;
呵,我的靈魂所描繪的愛情
哪裡去找?除非是在你的心上
二
當我身邊的自然在微笑,
這是唯一和我應答的笑意,
我並不認為它有什麼詭
因為那一笑時我想起了你;
當狂風向着海洋衝激,搏戰,
一如我曾信任的心之於我,
假如那波濤激起了我的感情,
那就是,為什麼它把你我分隔?
三
雖然我的最後希望-那基石
動搖了,紛紛碎落在浪潮里,
雖然我感覺我的靈魂的歸宿
是痛苦,卻絕不作它的奴隸。
許多種痛苦在追逐着我,
它們可以壓碎我,我不會求情,
可以折磨我,但卻不能征服,
我想着的是你,而不是那傷痛。
四
你人情練達,卻沒有欺騙我,
你是個女人,卻不曾遺棄,
儘管我愛你,你防止使我悲哀,
儘管我受到誹謗,你卻堅定不移;
儘管被信賴,你沒有斥退我,
儘管分離了,並不是藉此擺脫,
儘管注意我,並不要說我壞話,
也不是為使世人說慌,你才沉默。
五
我並不責備或唾棄這個世界,
也不怪罪世俗對一人的撻伐,
若使我的心靈對它不能讚許,
是愚蠢使我不曾早些避開它。
如果這錯誤使我付出的代價
比我一度預料的多了許多,
我終於發現,無論有怎樣的損失,
它不能把你從我的心上剝奪。
六
從我的過去的一片荒墟中,
至少,至少有這些我能記憶,
它告訴了我,我所最愛的
終於是最值得我的珍惜;
在沙漠中,一道泉水湧出來,
在廣大的荒原中,一棵樹矗立,
還有一隻鳥兒在幽寂中鳴囀,
它在對我的心靈訴說着你。
作者簡介
拜倫全名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http://www.sc1618.com/shige/296239.html 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
人物生平
家庭境況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曾供職於英國海軍,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將母親的財產揮霍盡淨,為避債逃到法國,並於1791年死於異鄉。拜倫跟隨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了貧窮而孤寂的童年。十歲時,繼承了家族的爵位與莊園。父母的離異,他自己的生理殘疾,蘇格蘭大自然的風光以及鄉間的樸實生活,在拜倫幼年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學習經歷
1801年拜倫就讀於哈羅中學,1805年入劍橋大學。 1809年大學畢業之後,拜倫在貴族院獲得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但卻受到歧視。於是拜倫帶着一種憤懣的心情離開了祖國,先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也正在開始,這次旅行大大開拓了詩人的社會政治視野。
開始創作
1811年7月拜倫回到英國,這次旅行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並在歸途中創作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內容就是這次出國遊歷的所見所聞。
結識雪萊
1816年4月拜倫離開英國,途徑比利時時到了瑞士,在這裡他結識了英國另一位偉大的詩人雪萊,並在思想和創作上接受了雪萊的影響。初到瑞士時,他因個人憂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復辟後歐洲反動勢力的加強,越發使詩人感到憂鬱和孤獨。但歐洲社會巨大的動盪,引起他對人類命運的思索和焦慮,這又使詩人的內心激動不已。這個時期所寫的長詩《錫隆的囚徒》和詩劇《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詩人在國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內心劇烈的矛盾。
輝煌時期
1816年10月拜倫來到意大利。當時意大利正遭受奧地利的奴役,革命運動正興起。拜倫同為民族自由而戰的愛國志士密切的交往,並在1820年參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燒炭黨的秘密組織,投身火熱的鬥爭;在詩歌的創作中,他丟掉浪漫主義的幻想而走向現實,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為了激勵意大利人民的鬥爭,拜倫創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頌》(1819)、《但丁的預言》(1812)等。
拜倫式英雄
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於蔑視現有的社會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鬥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群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於拜倫筆下,這對於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衝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