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2、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3、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主要有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並且採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農民真正得利。實行產加銷一體化,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使農民富裕起來。實行農業產業化還會使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流通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龍頭」企業來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兩個市場,從而引導、帶動、輻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並且建設一批主導產品、「龍頭企業」、服務組織、商品基地。
4、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 山東濰坊
山東省濰坊市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誕生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1992至1993年間,並不是偶然的。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多種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是農村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新路子的必然結果。從濰坊的情況看,當時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果,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前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農民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生產多了砍、少了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貴大賤、大起大落的情況多次反覆出現;農民生產規模小,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履約率低,很難進入大市場、大流通。
二是,城鄉關係、工農關係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其他產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銳。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農業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三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趨明顯。隨着市場行情的變化,農產品加工經營者或者搶收搶購,或者拒收拒購,農民或者待價而沽,或者有貨難售,各方之間缺少利益連接機制,經濟行為隨意性很大,影響了農業穩定發展。
這些矛盾和問題,說明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還比較脆弱,缺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原有的農業運行機制和生產經營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種更高層次、更加適應生產力水平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黨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決策,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子的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
根據上述情況,濰坊市認真總結了諸城市貿工農一體化、壽光市依靠市場帶動發展農村經濟、寒亭區「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高密市實行區域種養等做法和經驗,組織力量出國考察學習了日本農協、法國農業聯合體、美國垂直一體化農業公司等管理現代化農業的先進經驗。通過總結、對比、借鑑,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識:要克服和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擺脫農業困境,就必須按照產業化的要求來組織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儘快形成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的產業化、系列化生產經營體系。市委、市政府在反覆討論、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於1992年明確提出了「農業產業化」,1993年初正式做出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其基本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於一體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思路是: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確立主導產業,就是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按照市場需求,選擇那些市場容量大、單位產出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和產品作為開發重點,把生產、加工、儲運、銷售融為一體,形成產業優勢。實行區域布局,就是圍繞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多種專業生產區和各類專業鄉鎮、專業村、戶,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產基地。依靠龍頭帶動,就是組建和扶持外聯市場,內聯千家萬戶,集信息、科研、加工、運銷、服務於一體的龍頭企業和龍頭企業集團,帶動廣大農民將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發展規模經營,就是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優化組合生產要素,充分挖掘生產潛力,大規模、大批量地組織生產和經營,形成規模優勢,實現最佳效益。十幾年來,濰坊市按照這一思路,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5、農業產業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農業產業化發源於山東省濰坊,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那麼,農業產業化的是怎樣發源於濰坊,又是怎樣進入中央決策,逐步推廣全國的呢?這需從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精神開始。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之後,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姜春雲、省長趙志浩於11月20日至12月1日,到濰坊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和省委五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行調研,調研結束時向陪同其調研的時任濰坊市委書記的趙長風,市委副書記、市長齊乃貴,等領導同志交待了一項任務,即在濰坊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做法的基礎上,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探索新的更高層次的農業發展機制。這是濰坊農業產業化誕生的直接背景。
1993年初,市委市政府關於落實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的統一部署,齊乃貴等領導同志組織辦公室、研究室、市農委等部門的同志,在廣泛調查研究、全面總結濰坊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產業化」這個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歷史性重大影響的概念。
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進行了長時間的反覆推敲和提煉,最初概括為「發展主導產業,堅持區域布局,突出龍頭帶動,實現規模效益」。後又修改為「立足主導產業,形成區域發展,發揮龍頭作用,發展規模經營」。最後確定為「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至此,據查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史上還未發現「農業產業化」這一名詞概念。
1993年3月中旬開始,齊乃貴等領導同志組織市委辦公室、研究室、市農委的同志着手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的文件起草工作。文件起草過程中,齊乃貴等領導同志先後深入昌邑市(因該市上世紀七、八年代鄉鎮企業發展較快,曾把鄉鎮企業稱作龍型經濟,實際是後來的農業龍頭企業的雛型)、壽光市(因該市市場帶動農來農村經濟發展比較快,具有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良好基礎)、寒亭區(因該區以雙羊鎮全鎮發展豬鬃刷子為代表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的形式的典型)、諸城市(因該市是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已初具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也是最易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地方)、安丘市(因該市當時的大姜、大蒜、大蔥等主導產業已形成規模經營),還有昌樂、高密等縣市廣泛調查研究,並且一方面調查研究,另一方面與這些縣市區的黨政主要領導深入交談,對農業產業化進行廣泛發動。至1993年5月20日,《中共濰坊市委、濰坊市人民政府關於按照農業產業化要求進一步加強地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的意見》的文件稿初步形成,齊乃貴等領導與起草文件的同志們進行了5次重大修改。5月23日,此件提交市委常委會議討論研究定稿,5月25日正式印發。經查實,這是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史上第一個以一級黨委、政府名義出台的關於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文件。以這個文件為標誌,濰坊在全國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拉開序幕。市委書記齊乃貴等領導同志對農業產業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農業也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濰坊市日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濰坊市委市政府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戰略在全省、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巨大轟動,也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省領導和省直有關部門先後多次來濰坊指導、總結和推廣農業產業化,省農委組成專門調查組,赴濰坊深入調查,形成的《關於按產業化組織發展農業的初步設想與建議》的調查報告,省政府辦公廳於6月中旬在《參閱件》上轉發。
1993年10月11日和12日,《農民日報》分兩次在顯著位置發表了記者張德修、李占祥采寫的長篇通訊《輕舟正過萬重山---山東各級領導抓住產業化帶領農民闖市場思路考》上篇和下篇,這是我國關於農業產業化的第一篇報道。報紙在編者按中指出:「通訊《輕舟正過萬重山》寫的是山東省各級領導在帶領農民闖市場中形成的思路、辦法和措施,值得正在領導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的各級參考。」這是對農業產業化經驗具有普遍意義的第一個說法。其下篇中用黑體顯明標題「濰坊:農業產業化發源地」。這是國家級媒體第一次也是最早界定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發源地。以此為發端,各新聞媒介紛紛編發一系列產業化的典型報道評介文章。 1994年,山東省委印發1號文件,號召全省推廣濰坊農業產業化經驗,並要求按照產業化組織農業生產,山東省農業產業化戰略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在省里發文件的同時,各地市也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在全省迅速掀起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熱潮。
1994年11月初,省領導帶領農委及濰坊市的負責同志專程向時任國務委員的陳俊生同志作了匯報,陳俊生同志當即表示,山東又對全國農業做出了一大貢獻,並批示將匯報提綱在國務院《參閱件》上予以轉發。國家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負責同志也對山東提出的思路和方案表示讚賞,並在資金上給予了很大支持。 1995年3月22日,《農民日報》發表《產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在全國大報上第一次提出「產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產業化是農村改革自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又一次飛躍」。同年5月2日,《農民日報》一版頭條發表評論員文章《積極穩妥發展農業產業化》,是全國大報中第一篇正面肯定農業產業化的評論員文章。
1995年下半年,溫家寶同志來山東視察農村工作,對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95年11月初,根據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意見,《人民日報》派出時任經濟部主任的艾豐同志和記者潘承凡同志,專程赴濰坊就農業產業化問題,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醞釀人民日報社論的起草,就艾豐同志起草的社論初稿濰坊市領導同志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至12月11日,人民日報以大社論的規格、超常規的篇幅發表社論《論農業產業化》,並配發三篇述評。這篇社論的發表,基本結束了對濰坊農業產業化名詞概念及內涵為期三年的爭論。至此,農業產業化思想在全國得到了廣泛傳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這既為這一新的農業發展思路進入中央決策奠定了思想輿論基礎,又為農業產業化在全國的推行和實施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1996年2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致信供銷社全國代表會議時第一次提出「引導農民進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同年6月4日,江澤民同志視察農業、農村工作,提出「農業發展也要靠兩個轉變」的重要思想,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在講話中對產業化給予充分肯定,為農業產業化的順利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1年10月,全國農業產業化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濰坊召開,100多名省、市、自治區和地市黨政分管領導、70多個中直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同志到會講話,會議主要解決了濰坊農業產業化如何進一步推廣全國的問題。
十多年來,胡錦濤、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瑞環等五十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多次前來濰坊考察,對濰坊農業產業化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全國所有省份的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以及農業、財政、金融、經貿、外經貿、供銷等系統的有關負責同志也都先後多次參觀考察濰坊農業產業化。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7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及領導人紛紛慕名而來,就濰坊農業產業化問題進行考察探討,僅2008年我市就接待國內外農業產業化考察團(組)幾百個。
農業產業化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在這裡,謹對在這場農業革命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以齊乃貴書記代表的濰坊市各位領導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