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農業科學 |
農業科學是研究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科學,因涉及農業環境、作物和畜牧生產、農業工程和農業經濟等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林業科學和水產科學有時也包括在廣義的農業科學範疇之內。
目錄
歷史
內容
分支
發展前景
科研機構
歷史
現代農業科學的形成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源遠流長。古代天文、物候、曆法、測量等知識的形成,實際上都與人類早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有關,是當時人們對農業生產條件、季節更替規律,以及土地利用方法等探索成果的反映。
後來,人們從企圖認識農業環境,進步到設法改變環境條件和農業生產對象本身,就又促進了土壤耕作、施肥、灌溉,以及作物的品種選育和栽培、家畜的飼養和繁育等方面知識的逐步系統化。篇幅浩瀚的中國農書,為古代農業研究的光輝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9世紀中葉以後,自然科學如生物學、化學、生理學、遺傳學、昆蟲學、微生物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實驗方法逐漸被應用於農業,促進了農學研究從經驗水平到現代農業科學的質變。1840年李比希的經典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的發表,一般認為標誌着現代農業科學系統發展的開始。
從此,以實驗為基礎的各門農業科學先後形成。農業化學在作物栽培中的應用,導致了化學肥料工業的建立和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的發展,作物栽培技術也因而更加科學化。孟德爾遺傳定律和基因學說的提出,導致現代作物育種學的誕生。隨着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和遺傳學等學科的原理用於畜牧生產,家畜的育種、繁育和飼料科學以及獸醫學等也迅速發展起來。
20世紀初,動力機械特別是內燃機拖拉機和其他機動農具逐步推廣,以畜力為農業動力的局面發生變化,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由此而形成的農業機械科學,為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率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合成化學工業興起,促進了對各種農藥、除草劑和農用塑料等的研究,植物保護手段日益改進。隨着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遺傳工程等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開始取得成果,預示着育種技術的一場新的革命。而生態科學和系統科學在農業中的應用,則從宏觀上為農業科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途徑和領域。
與此同時,由核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遙感、遙測等提供的新的研究手段,也已經和正在使農業科學研究更加精密化。由於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者不但已有可能幾倍以至幾十倍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各種動植物產品的單位產量,有效地改進產品的品質,並極大地減輕因有害生物和不良自然條件而造成的損失。農業科學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力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農業現代化和高速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必要條件。
當然,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並非僅僅得益於自然科學。農業經濟科學的發展,對於人們更加自覺地依據經濟規律來進行農業生產,變革和改進農業中的生產關係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力,改善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環節和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也起了很大作用。
內容
農業生產對象的多樣性和生產條件的複雜性,決定了農業科學的範圍廣泛和門類繁多,其中有側重基礎理論的,也有側重應用技術的。隨着有關學科的相互滲透,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學科內容範圍還在不斷擴大。
除林業科學和水產科學另有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外,農業科學可以大體概括為五個主要門類,每個門類又有若干學科及其所屬分支。
農業環境是農業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廣義上也包括有機環境,即農業生物以外的其他生物因素,但習慣上常指日照、溫度、水、大氣、土壤等無機環境條件。農業環境科學就是以農業生物一環境的發生和發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等為研究內容。成熟的分支學科有土壤學、農業氣象學等。農業工程學包括農田水利科學等也是農業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
作物生產科學也稱農學或農藝學。其研究對象除大田作物外,還包括果樹、蔬菜、花卉等園藝作物。作物生產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複雜過程,作物生產科學的這種綜合性常常使它同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難以截然分割,但在實踐中也已經發展出一些比較系統的學科。
作物育種學和作物栽培學的作用在於提高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抗逆能力,甚至改變植株和植物器官的構型,使之適應栽培、包裝和貯運等措施的需要。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雜草學和農藥科學等的作用則在於最大限度地減少作物生產中的損失。
隨着研究的深入,這些學科一方面進一步分化,如植物病理學又細分為植物病原真菌學、植物細菌病學、植物病毒學、植物線蟲病學、植物免疫學等;另一方面,它們又趨向於綜合,如病蟲害防治中綜合防治的運用、植物保護措施與育種、耕作栽培措施的結合等。這又導致生態學和系統科學等在農業生產中日益受到重視。
分支
畜牧科學是為經濟地增產優質家畜、家禽和肉、奶、蛋、皮毛等畜產品服務的科學。其中,家畜育種學的發展以及雜種優勢利用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的應用,已經大大加速了良種畜禽繁殖的速度。家畜營養學的進步,日益清楚地揭示了各種家畜在不同情況下的營養需要,和各種營養元素在許多飼料中的含量。
電子計算技術應用於最佳飼料方案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飼料工業的發展和畜禽生產的機械化和工廠化,提高了飼養的密度和勞動生產率,縮短了生產周期,並使產品更加規格化。
獸醫學是一門獨立性較大的學科,不少國家不把它列入農業科學的範圍之內。但由於它與畜牧科學關係密切,許多情況下仍將二者相提並論。
獸醫學的重要性在於它為改善畜牧業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診治畜禽疾病,從而減少因病害而導致的經濟損失提供了可能。在畜牧生產愈益趨向工廠化和集約化的條件下,獸醫學的作用將更加突出。獸醫學的下屬分支主要包括獸醫微生物學、獸醫寄生蟲學、家畜傳染病學、獸醫內科、獸醫外科、獸醫產科和獸醫藥物學等。
農業工程科學是現代農業生物學和現代工程學相結合的一門應用科學。它綜合應用各種工程技術知識,為改善農業生產(包括農產品加工、貯運)的工藝技術和環境條件服務,有時也包括為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服務。
早期的農業工程主要只研究解決有關農業機械的設計、製造、使用管理和銷售服務方面的問題。研究範圍已擴及農業建築和環境控制、水土資源、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等。以農業系統為對象的農業系統工程學應用於農業布局、水域生態系統、農作物群體生理和害蟲綜合防治等方面,將為農業生產的系統化、定量化和最優化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農業經濟科學以農業中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為對象,研究農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諸過程中的各種社會關係,以及農業生產力諸要素利用和組合狀況,農業內部各生產部門的比例關係與布局、農業生產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等。其中有的已形成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如農業生產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等。
發展前景
在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推動下,當前農業科學不論在微觀或宏觀領域裡都在繼續向前發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於許多農業生產問題的解決,要求多學科、多專業的配合,農業科學在不斷細分的基礎上走向綜合的趨勢正在加強,從而催生了不少新的學科和新的專業。
如服務於綜合治理低產區域的國土區域治理科學為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品種,而集合遺傳育種、植物病理、植物生理等不同學科知識於一體的「遺傳評價與利用」專業等。研究手段正進一步快捷化和精密化。同時廣泛的科學研究協作和國際合作研究也在進一步發展中。
科研機構
中國農業科學院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擔負着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全院建有2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2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5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15個國家農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個分中心;5個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4個農業部野外台站;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質檢中心, 37個部級質檢中心;1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10座中期庫,12座國家農作物圃;1座館藏文獻210萬餘冊,33萬餘種的國家農業圖書館,建有數據量80G以上的大型農業科學數據庫。有24個研究所分布在全國16個省(市、區)。 現有職工9342人,其中科技人員5975人,在科技人員中,研究員344人,副研究員1181人;有博士379名,碩士714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擔負着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研究的任務,在解決農業及農村經濟建設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以及科技興農、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發展農業科技出版事業、開展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機構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基本方針指導下,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科研方向與布局,拓寬研究領域,緊密地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專業結構、人才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更富有競爭與挑戰性,增強了科技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中國農業科學院正沿着建設現代化農業科學院的方向,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事業發展,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和新農業科技革命的挑戰,努力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創新體系作出新貢獻。
下屬研究機構
全院擁有39個研究所(中心),1個研究生院,1個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在39個研究所中,從事種植業研究的有16個,養殖業10個,經濟、環境資源8個,農業工程和高新技術5個。有24個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分布在全國16個省(市、區)。
取得成就
農科院建院五十年來獲獎成果2495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273項;「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經費總計43.4億元。中國農科院研究生教育依託全院資源辦學,優良的科研設施設備中國農業科學院、大量的前沿課題項目、充足的科研經費、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一流的導師隊伍及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等,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參與課題實踐、鍛煉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
機構成員
現有職工9342人,其中科技人員5975人,在科技人員中,研究員344人,副研究員1181人;有博士379名,碩士714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位。
發展前景
隨着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已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際組織和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和科技、經濟合作。
建國後蓬勃發展
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大會召開,鄧子恢副總理到會作指示。
1957年4月24日,中央批准任命丁穎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57年7月,李富春副總理指示,要在全國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化肥實驗示範研究工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全國化肥實驗網。
1957年8月,丁穎教授在《農業學報》發表了《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論著,論證了我國栽培稻起源於華南。
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世界上首創用家兔培育成功牛肺疫弱毒菌種。
1958年3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業科學研究所、站長及其直屬研究所、室領導參加的會議。
1958年8月20日,農業部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將所屬6個大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行政業務關係,除西南農業科學研究所下放雲南省,全部下放到所在省領導,作為地方建制。
1958年9月22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原則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建大豆、油菜等22專業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
1959年5月18日,國家主席劉少奇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1959年6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分院成立。
1960年2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編制1960~1967年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綱要。
1960年4月21日,朱德委員長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
1960年5月18日,董必武副主席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沼氣所。
1960年7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精簡機構任務,京內原有研究單位精簡為11個,京外精簡為14個。 1961年1月10日,中央通知,同意程照軒同志為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 196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水稻專家丁穎教授主編的《中國水稻栽培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61年12月,朱德委員長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196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參加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組擴大會議的科學家時指出:「在精簡中把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精簡過頭了」「這些機構當然要恢復起來」,「科學研究方面的設備、儀器、人才和場地都要解決,可做為緊急措施來處理」。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討論和審議農業科學技術各有關專業1963~1972年的規劃,座談對20年至25年農業技術改造規劃設想。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主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了具體會務工作。1963年9月5日,中央批准張維城同志任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分黨組書記;免去程照軒同志兼任分黨組書記和副院長職務。
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冬干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區鹽漬土棉麥保苗技術措施的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64年8月,朱德委員長親筆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茶葉學會創辦的《茶葉科學》書寫刊名。
1964年9月,譚震林副總理指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中央氣象局組成調查組對北方各省乾熱風進行調查。
1965年6月5日,譚震林副總理、江一真副部長等領導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南圃場視察小麥品種試驗。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任命金善寶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8年9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金善寶院長主持研究育成春小麥雜交品種「京紅1號」和「京紅4號」。 1968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單4號玉米雜交種。
1970年5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在同中國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院的工軍宣傳隊、革委會負責人的講話中指出:「科研工作是依靠農科院7500人,還是依靠七億五千萬人口?是依靠研究所還是依靠農民的創造,農業研究要徹底走群眾路線,不是靠48個研究所(指農林水產方面),要靠廣大群眾搞。」此番話使農、林兩院遭滅頂之災,成為「文化大革命」中重災戶。
1970年8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對「關於農科院、林科院體制改革的報告」批示,「同意報告第三次下放的方案,作為第一步。留下的新機構620人,待再審查一次另批。」 1970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建制,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併,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本年度,原農林口各部門所屬科研單位68個,職工13963人,下放後合併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暫編620人(其中幹部603人,工人17人),組成35個科技服務組,分別到全國有關基層生產單位蹲點。
1971年1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下放工作簡報》中指出,全院原有35個單位,職工27345人,根據農林兩院體制改革方案,約需留下434人,占全院職工數的5.95%,應下放6911人。截至1970年底估計已下放京內外單位28個,職工25899人,占應下放人數的85.3%。
1971年12月9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成立,蘇格曼為組長。
1972年10月,根據李先念副總理指示,由中國農林科學院主持的有對外貿易部、商業部代表參加的優質蘋果鑒評會在北京召開,評出我國西北的蘋果品質趕上和超過美國華盛頓州的優質蛇果。
1972年10月11日,農業部在關於中國農林科學院調整體制編制的報告中指出,該院是「全國農林牧漁綜合性的科研機構」,除院部外,設情報研究所、農業研究所、農業物理研究所、林業研究所、畜牧(養豬)研究所。編制1000人,其中幹部800人,工人200人。下放所調整領導管理和任務,以院為主雙重領導的8個研究所,帶全國任務的23個研究所,屬地方承擔部分國家任務的4個研究所。現屬部直接領導的生物研究所、生物藥品監察所……,擬不再辦理下放手續,並劃歸農林科學院領導。
1974年3月2日, 《中國農業科學》復刊。
1974年9月1日,美籍華人科學家牛滿江在北京飯店與中國農林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人員座談。
1975年10月21~31日,中國農林科學院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持,在長沙召開第四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代表考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4省區4200餘畝的雙季晚稻的現場,並鑑定1400畝旱季稻的生產表現,一致同意宣布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1976年,下放到甘肅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研製成功牛泰勒焦蟲病裂殖體膠凍細胞菌苗。 同年,下放到黑龍江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7個單位協作研究成功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弱毒凍干苗。
文革後期[1]
1976年10月5日,金善寶同志給鄧小平同志寫信,建議用良種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提供援助。
1977年9月27日,農業部上報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林科教工作和調整農林科學、教育體制的報告》提出,中國農林科學院擬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農業氣象室,原下放地方的31個專業研究所調整為以部為主和地方雙重領導,完全下放給地方的有9個單位。此報告後經黨中央批示同意。
1977年10月28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改名為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組。
1978年2月15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對1970年由農林部下放各有關省、市、自治區的43個單位作如下調整:實行以部為主,部與地方雙重領導的23個單位,包括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田灌溉、農藥(植保研究所的一個室)、棉花、油料作物、養蜂、畜牧、草原、哈爾濱獸醫、蘭州獸醫等研究所和儀器廠;實行以地方為主、部與地方雙重領導的8個單位,包括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煙草、麻類、甜菜、蠶桑、茶葉、柑橘等研究所和農業遺產研究室。
改革開放後
1978年3月13日,鄧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領導批示,同意恢復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建制。
1978年3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有51項科技成果獲得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6月17日,何康副部長代表農林部黨組宣布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黨組,徐元泉為黨組書記。
1978年7月1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金善寶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78年11月27日~1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工作會議。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恢復建制後召開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討論制定中國農業科學院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結束時陳永貴副總理到會講話。
1978年12月6日,方毅等中央領導批示,同意柑橘所、茶葉、蠶業、鄭州果樹分所、遺產室和甘肅畜牧三室的領導體制由以地方為主雙重領導改為以部為主雙重領導。鄭州果樹研究所分所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蘭州畜牧研究室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
1978年12月12日,農業部楊立功部長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會議上講話轉告:12月10日下午15時,紀登奎、陳永貴副總理把我們找去,紀登奎說:「1970年我的講話是錯誤的,沒有『禁區』,你們可以批評,搞錯了就改正。」
1978年12月15日,何康副部長傳達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遷出下放的研究所搬回北京,對下放以地方為主雙重領導的研究所,恢復以部為主的領導體制。
1979年6月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徐元泉被國務院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7月20日經中央同意,徐元泉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
1979年9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迅速恢復和加強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學條件。中央要求辦好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等幾個主要高級農業科學院和院校。
1980年2月16日,華國鋒主席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視察,同部分科學家座談關於加速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問題。
1980年3月5~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會議,傳達了華國鋒主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講話,討論我國農業現代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1980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關於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設想」、「我國牧業現代化建設的設想」和「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設想」。
1981年,中國農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單位的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
1981年6月16日,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同意接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植物遺傳資源中心(國家種質庫)。
1982年,植物保護研究所「黏蟲越冬遷飛規律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8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分布」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82年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的中國第二次大規模農作物品種資源的徵集工作基本結束。3年新獲得約9萬份農作物品種資源,連同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徵集保留下來的16萬份,共擁有25萬份,成為世界上擁有農作物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
1982年4月4日,國家農業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召開農業推廣獎勵大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示範推廣研究榜上有名。
198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列4名同志的職務任免:金善寶同志任名譽院長,免去院長職務,盧良恕同志任院長,楊岩同志任黨組書記,免去徐元泉同志的黨組書記職務。
1983年4月24日,趙紫陽總理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所,隨同有外交部長吳學謙等。
1983年5月,著名小麥育種學家金善寶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同意盧良恕同志任農牧漁業部黨組成員(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享受副部級待遇。
1983年12月20日,在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馬傳染性貧血病弱毒疫苗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1984年6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獲得國農發明一等獎。
1984年8月18日,國家作物遺傳資源貯藏中心(即國家種質庫)奠基典禮在北京舉行。 1984年9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亟待開發我國奶牛胚胎移植技術」建議,受到胡耀邦總書記的重視,他批示:「這是一個好消息。加強加緊推廣和提高技術,辦法是對作出貢獻的同志實行重獎。但進口高產種牛和奶牛也要抓緊。兩條腿走路,總能更快些。」
1984年12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北京科學會堂召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致賀信,國務委員方毅到會講話。會後,全體委員提出「關於加快農業科研改革步伐的建議」,選出名譽主任委員金善寶、何康,主任委員盧良恕。
1985年,棉花研究所「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其結果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5年,蔬菜研究所「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製的七個系列新品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85年,植物保護研究所「棉花抗枯萎病、高產新品種86-1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5年2月7日,文化部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85年8月19日,草原研究所實行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主,農牧漁業部和自治區雙重領導體制,同時掛「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農業部依法授權,依託我院飼料研究所成立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1986年2月,金善寶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由農中國農業科學院儀器業出版社出版。 1986年4月25日,國家農牧漁業部批准,依託我院哈爾濱獸醫所組建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6年6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的《我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的研究》獲得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理事會優秀成果一等獎。
1986年6月16日,農牧漁業部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86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的《中國稻作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7年,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小麥條鏽病流行體系」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7年6月20日,李鵬副總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視察。
1987年9月2日,國務委員、財政部部長王丙乾同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視察。
1987年12月21日,王連錚同志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1988年,蠶業研究所「Sm-1在誘導三眠蠶生產超細纖度蠶絲的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8年,甜菜研究所「抗病偏高糖型甜菜多倍體品種甜研301」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8年1月22日,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實行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煙草總公司雙重領導。
1988年7月23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宋健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1988年7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一批長期堅持參加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農業開發並做出優異成績的28名科技人員受到國務院的表彰、獎勵。獲得一級獎勵的賈大林、張雄偉、何榮汾、李炳坦4位同志在北戴河受到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89年8月31日,沈桂芳同志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
1989年9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李競雄教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頒發的獎章和證書。
1989年10月9~11日,中國水稻研究所落成典禮暨國際稻作科學討論會在杭州富陽舉行。
1990年,棉花研究所「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12」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90年6月1日,農業部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審計室升格為審計局。
1990年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灌溉所。
1991年,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布魯氏菌羊種五號菌苗」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1年8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國務委員陳俊生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了解有關降解地膜的試驗情況。
1991年10月7~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南海與18位農業科學家座談,共商依靠科學技術振興我國農業大計,中國農業科學院沈桂芳、盧良恕、李競雄、徐冠仁、李樹德、賈士榮等六位同志出席座談會並發言。
1991年11月,國家科技部批准,依託我院建立國家昌平綜合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992年1月,國家計委批覆,依託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組建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農業部劉中一部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回良玉副主任的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視察並看望科學家。
1992年8月24日,國務委員李鐵映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1993年,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豐產優質番茄新品種—中蔬5號和中蔬6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3年,水稻研究所「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10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3年,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粳型稻種的起源及耐旱性與耐冷性」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93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國務院委員宋健、陳俊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農業部部長劉中一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尉問科技人員。
1994年7月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金善寶教授百歲華誕茶話會。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主席李瑞環送來花籃,國務院總理李鵬題詞表示祝賀,李鵬的題詞是:為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功勳卓著堪稱學習楷模。
1994年11月12日,國務院決定,任命呂飛傑同志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95年,棉花研究所「適合麥棉兩熟夏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6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5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稻飛虱鳴聲信息行為及其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95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綜合應用生物技術創造抗黃矮病普通小麥新種質」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姜春雲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1995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視察中國水稻研究所富陽實驗基地。 1995年10月28日,國務委員陳俊生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牛所。1995年11月21日,經農業部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機關調整後機構設置為八個職能部門,分別是:院辦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國際合作與產業發展局、計劃財務局、監察局、審計局、直屬機關黨委。
1996年2月18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宋健等同志,代表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向金善寶名譽院長拜年。
199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所主持的山西壽陽旱地農業試驗區。
1997年6月26日,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名譽主席、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同志逝世,享年102歲。
1997年9月10日,農業部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與蘭州為畜牧研究所合併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批覆》精神,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與蘭州畜牧研究所合併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1997年10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建院40周年慶祝活動。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農業部部長劉江、國家科委副主任韓德乾及國家計委、人事部、財政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新老科技作者700多人參加了慶祝活動。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李嵐清、姜春雲、溫家寶等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題詞祝賀。
1997年10月21日,蔬菜花卉所方智遠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的選育及利用」研究通過專家鑑定。
1997年11月,作物所運用「冬小麥育種專家系統」選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品系,這是國內外至今為止應用專家系統研究出的第一批小麥新品系。
1997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親切接見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呂飛傑同志。 1997年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研究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第一條。
1998年,棉花研究所「高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中棉19」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鑑定與初步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8年4月13日,國家農業部批覆,依託我院水稻研究所組建國家水稻改良中心,依託我院作物科學所組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
1998年8月,國家農業部批覆,依託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建國家蔬菜改良中心,依託我院棉花研究所組建國家棉花改良中心,依託我院甜菜研究所組建國家糖料改良中心。
1999年,國家經濟委員會批准,依託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於1987年組建的「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站網」,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野外台站。
1999年5月24日,「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CGIAR)1999年中期會議—中國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世界銀行副行長兼國際農業研空磋商小組主席IsmailSerageldin先生,CGIAR理事會成員及下屬16個中心負責人,CGIAR成員國代表等280多人,農業部和科技部的領導,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省農科院及主要農業院校的領導、專家60餘人參加了該項活動。
2000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我國抗稻白葉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0年6月,國家科技部批覆,依託中國農業大學和我院飼料研究所共同組建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0年11月21日,1960年農業部批准的依託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組建的「湖南祁陽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野外台站。 2000年12月19日,國家農業部批覆,依託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國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
200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農業部部長陳耀邦的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考察「轉基因抗蟲棉」,並看望農業科技工作者。
2001年6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研究員、國際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家庫西(G.S.Khush)博士榮獲國務院授予的2000年「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001年7月30日,國務院任命翟虎渠同志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副部級)。
2001年9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四川畜牧獸醫學院和西南農業大學合併,新的西南農業大學成立大會暨掛牌儀式在重慶舉行。
2001年11月16日,氣象所、生防所正式合併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2002年,生物技術研究所「棉花抗蟲基因的研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2年4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率領30多名全國人大《食品衛生法》執法檢查組成員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考察,與農業部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有關專家就《食品衛生法》執行情況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座談。
2002年5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郭三堆的「抗蟲基因的研製及其應用於抗蟲棉花選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2年6月23~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傑出人才評審會議在北京召開。7月30日,舉行傑出人才聘任儀式,翟虎渠院長向首批國內外83名科學家發了聘書。
2002年9月,國家農業部批覆,依託我院柑桔研究所組建「國家柑桔品種改良中心」。
2002年9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北廊坊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合作意向。
2002年9月16日,由中國工程院、國家計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2002年9月27日,農業部批覆在我院麻類研究所組建國家麻類作物育種中心。
2002年10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在《2002中國研究生院評價》中,以農學第一名的身份躋身12所中國一流研究生院行列。
2002年12月6~8日,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蘇家禽科學研究所增掛「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牌子儀式先後在江蘇徐州市和揚州市舉行。
2002年12月28日,依託我院油料研究所建立的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通過國家農業部驗收。 2003年,國家科技部批准,由華中農業大學和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組建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我院果樹研究所組建國家蘋果育種中心。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3年1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與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合併,成立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3年1月15~16日,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中心、國家計委、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國家外專局的有關領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林、牧)業科學院,部分農業高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領導、院士、知名專家近300人出席了會議。
2003年2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增選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3年4月10日,水稻所錢前博士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第一篇原始性論文。該項研究以在水稻育種中發現的分櫱極端突變體為材料,分離鑑定了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l。對了解禾穀類作物分櫱調控的分子機理,並進而應用於水稻等禾穀類作物超級品種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論與應用意義。
2003年5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賈繼增研究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3年5月13日,土壤肥料研究所與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合併重組,暫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03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7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了「矮敗小麥創製與高效育種技術新體系建立」成果鑑定會。 2003年8月18日,國家農業部批覆,依託我院茶葉研究所組建國家茶葉改良中心。
2003年8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甜菜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合併暨黑龍江大學農學院成立儀式在黑龍江大學舉行。
2003年9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被中組部等部門授予「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工作單位」光榮稱號。同時,屈冬玉、張維理、童光志3位同志被評為先進個人,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2003年9月2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承建的「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順利通過了最後一道質量驗收。
200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分別看望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怡濂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屈冬玉博士。
2003年12月,國家科技部批覆,在我院水稻研究所建立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4年2月4日,國務委員陳至立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4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4年5月11~15日,具有世界植保界奧林匹克之稱,由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主辦、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及其掛靠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承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植物保護大會」首次在北京舉行。
2004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農業部批准,依託我院煙草研究所組建國家煙草改良中心。
2004年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揭牌。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地方人民政府合作,以建設農業科技區域創新中心的形式整合優化國家和區域農業科技資源,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支撐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第一步。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吉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王珉出席了揭牌儀式。
2005年,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製及應用」和水稻研究所「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利用」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5年,依託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組建的「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納入36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一。
2005年3月,國家科技部批覆,在我院畜牧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建立動物營養學重點實驗室。
2005年5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2005年9月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共同組織、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的「第九屆亞洲玉米大會」在京舉行。 2005年9月18~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的「國稻二號」入選「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2005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5年10月25日,翟虎渠院長向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以及農業部杜青林部長、科技部徐冠華部長等匯報了「十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溫家寶總理對此做出重要批示。
2005年11月,由我院農業資源和農業區劃研究所1997年建立的「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遴選為國家級重點野外台站。
2005年12月12日,依託我院蠶業研究所建設的「國家蠶桑育種中心」通過了國家農業部項目專家組驗收。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並轉達黨中央、國務院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科研人員和幹部職工的親切慰問。
200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曽慶紅登門看望了農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盧良恕院士,向他致以親切的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賀國強,國務委員陳至立等也參加了慰問。
2006年5月,由中國工程院和農業部共同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承辦,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畜牧研究所等聯合支持的「國際畜牧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6年7月26日,國家科技部批准在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6年11月15日,國家科技部批准,依託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人才培養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9年,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我國第一批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28年來,依託中國農科院近40個研究所的科研和人力資源辦研究生教育,形成了「院所結合,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實現了科研和人才雙贏。在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伊始,我院連續三年榜上有名;1999年,我院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2002年以來,研究生院以農學門類第一名連續五年榮獲「中國一流研究生院」稱號。2006年,研究生培養經費首次得到了財政部的支持,標誌着我院研究生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招生規模走出低谷,跨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建院第一年,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屆碩士研究生44人,1985年招收了第一屆博士研究生2人,之後除1985年招生規模134人外,建院一直到1997年18年時間招生規模一直沒有突破100人,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持續低谷,掙扎在生死存亡線上。1998年突破100人,之後逐年雖有增長但速度緩慢,直到2002年初召開了第五屆研究生工作會議之後,研究生院領導對我院的研究生教育進行了總體規劃,提出了近中期發展目標,當年招生近200人,2004年突破500人,2006年招生643人,至此,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規模走出低谷,在國家重視農業科技教育的大好時機下,我院及時抓住機遇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已跨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截止2007年3月,研究生院共授予2545人次研究生學位,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544人,碩士學位2001人,為我國農業科技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培養質量
1、整合學術資源,加強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從1981年11月國家開始審批碩士和博士授權點至今已進行了十期,從第一批開始研究生院就積極組織有關研究所圍繞我院學科建設總體規划進行學科申報,從第一批獲准通過的15個碩士點和3個博士點到現有的56個碩士授權點和44個博士授權點,以及7個博士一級學科和8個碩士一級學科均獲得了國務院學位辦的批准。同時還增設了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並獲得了自主招生資格。學科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更新和調整,為我院研究生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狠抓培養質量,嚴格教學和學位管理 2004年1月份我院在北京成功召開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指導性意義。同時,為了提高教學和培養質量,研究生院加大了提前攻博的比例(由最初的5%提高[1]10%);根據學科建設需要不斷新增和完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以適應研究生培養需要;2004年成立了教學委員會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監督和指導;2005年成立了學位分委員會,試行了學位論文「雙盲」評閱辦法;開展了教師教學質量網上評估辦法;建立了優秀教師獎勵辦法和專職教師工作量考核管理辦法;與此同時,積極與各研究所加強溝通和聯繫,注重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加大對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和論文答辯及提前攻博評選等培養環節的監督和管理。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促進了我院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3、嚴格導師遴選條件,不斷提高師資水平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注重各學科之間以及學科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的協調發展,提高了教師講課酬金,提高了本院專家教師任課比例,由50%以下達到了65%。此外與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係,選聘高水平的知名專家長期任教,共同組成一支數量足、結構優、水平高、素質好的專、兼職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