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冬天裡的溫暖(袁明秀)

​冬天裡的溫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冬天裡的溫暖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冬天裡的溫暖

冬天一到,暖和就成了生活中的關鍵詞。為了讓人們暖和暖和,電暖器、空調、暖氣、地暖等清潔安全的取暖設備從夏天的沉睡中醒來,開始各顯身手。

在我剛上小學的時候,家裡能有一盞比煤油燈亮不了多少的電燈都是值得驕傲的。因為這紅紅的電燈不是誰家都有的,只有街道和街道周圍的村落才有,不能不說它是當時最奢侈的家用電器。農村人對電燈太喜愛太嚮往了,連謎語都離不開電燈:屋裡有根藤,藤上結個瓜。一到晚上,瓜里開紅花。如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電暖器、空調,當時連名字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到了。 這已經是三十幾年前的情形了。

那時候的冬天真冷!下雪就像夏天下雨一樣平常。夏天沒有下完的雨好不容易憋到冬天,卯足了勁兒地下,飛舞的雪花把天空變成灰濛濛一片。空中的雪花像從母親抖動的漏篩中掉落下來的,跳着蒙古族的抖肩舞降落到地面。我就是那時候發現了雪花會跳舞的秘密。我想讓雪花在我的手心跳會兒舞。伸出手掌,許許多多雪花紛至沓來,落在我的掌心,它們卻不跳了,安靜地躺着。我有機會看清楚它們的模樣了。每個潔白無瑕的精靈都有六個花瓣。書上告訴我雪花「千變萬化六個瓣」,我親眼看見雪花的六個花瓣也是那個時候。

天空抖動巨大的漏篩,不到半天,裸露在地面的一切都被雪包圍了。光禿禿的枝丫上頂着雪。雪的到來,映襯出枝丫的孤寂,就像遲暮的老人一樣無力。竹子的葉子尚在,接住了厚厚一層來自天上的白色精靈。竹梢不能承其重,垂下了頭。竹林里不時傳來啪啪聲,那不是竹子拔節的聲音,而是竹子被積雪壓斷的呻吟。房頂的積雪給腐朽的老房子帶來了危險,得及時清掃。路面的積雪越厚越好,那是小孩子的歡樂所在。踩在積雪上,咯吱咯吱的響,那響聲只有冬天才聽得到,得好好珍惜。盡情地在雪地上想怎麼走就怎麼走,身後留下一串串腳印。此時路的形狀由腳印來表達,故意把路踩得歪歪扭扭,用腳印在雪地上作畫,像與不像,都是最美的

這麼冷的天,自然是離不開火的陪伴。屋裡挖一個坑,周圍鑲幾匹磚或者幾塊石頭,以防坑沿塌陷,每家每戶必備的火塘就大功告成。填飽火塘的是煮飯沒法用的樹疙瘩,一個樹疙瘩就能裝滿火塘。樹疙瘩需要用樹葉引燃,樹疙瘩下墊了一層我放學後耙回來的榿木葉。火苗從火柴上跳到了榿木葉上,榿木葉歡快地燃燒着。火苗伸出紅舌頭,舔舐着樹疙瘩。它們一次次想跳到樹疙瘩上,樹疙瘩太硬,站不穩,又一次次退回來,繼續用舔舐喚醒樹疙瘩的溫情。樹疙瘩上出現了點點發亮的火星,發亮的火星越來越多,連成了片,齊心把冬天推到了門外。火真是神奇的東西,溫暖了冰冷堅硬的樹疙瘩,讓樹疙瘩把火塘變成了家的中心。 大人可以圍着火塘尋找夏天,小孩子還得上學。

我們的教室可真冷!教室兩旁的牆三分之二都是窗戶,窗戶上早已沒有了玻璃。全校那麼多窗戶都沒有玻璃,學校買不起,只好讓它們都空着。西北風從窗戶大搖大擺地長驅直入,毫無顧忌地肆虐我們。我的棉襖幾乎是姐姐留下的,硬邦邦的,不少地方露出了棉花。這樣的棉襖豈是西北風的對手?我的同學跟我境況差不多,有的更糟糕,腳下一雙膠鞋已經遮不住腳趾,沒穿襪子的腳趾裸露在外面觀光。棉襖是冰冷的,鞋是冰冷的,地板也是冰冷的,我們就這樣坐在兩面透風的大冰窖里。有條件的同學選擇上學時帶個火盆。 所謂條件,只需一個可以像火塘那樣燒火的器皿和一點木炭。

每個同學最想要的火盆當屬火兜子。它是用竹篾編成的,外形像沒有沿口的泡菜罈,上邊加一個把手,裡面放一個黃泥燒制的瓦盆。火兜子不是誰想要就能要的,得花錢買。幾塊錢對每個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般能省則省。老人用火兜子的比較多,那是出於兒女的孝道。如果小孩子上學能提火兜子,家裡肯定比較寬裕。提火兜子上學是低調的炫富。像我一樣無法提着火兜子上學的人就得自己想辦法。爛瓷盆是製作火盆的首選。

瓷盆底部最容易出現洞眼,那也不算沒法用的爛瓷盆,大人會拿上有洞眼的瓷盆去街上找人修補。一種職業就此應運而生——補鍋匠。每逢趕集日,補鍋匠在街邊放一個小板凳就開始營生。他的攤位占的面積最大,地上放着瓷碗、瓷盆、占滿鍋煙灰的鐵鍋。鐵鍋很大很大,平時用來給家裡寶貝一樣的那頭豬煮食,殺年豬時,再用它給豬燒洗澡水。新買一口這麼大的鍋很貴,相比於買鍋,人們更喜歡補鍋。因此,補鍋匠的生意特別興隆。

這些碗、盆和鍋,有的已經補好了,等待主人的認領。有的還在等待補鍋匠的妙手回春。很多碗、盆和鍋已經補丁重補丁了,人們還捨不得拋棄,仍希望它們發揮餘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補鍋匠身上。寒冷的冬天裡,我迫切需要一個爛瓷盆做火盆,我也把希望寄托在補鍋匠身上。母親拿出傷痕累累的瓷盆,補鍋匠把瓷盆翻過來又倒過去,他皺緊的眉頭告訴旁人他遇到了麻煩。但是,每一個爛碗、爛盆子、爛鐵鍋都是他養家的來源,他不能輕易放棄,為了生活再增添哪怕只有幾毛錢的收入,他也願意試一試。於是用他那雙慧眼再次翻來覆去仔細查看一番,才鄭重回復,可以補,但不太好補,得貴點。一番討價還價後,與一個爛瓷盆有關的協議達成了。我很失落。

自家找不到爛瓷盆,尋找範圍擴大到鄰居家,終於找到了。雖然它的底部布滿了漏篩一樣的大洞小眼,但它終究是一個瓷盆,盆底的洞洞眼眼完全能夠被我征服。我在盆沿上用釘子和鐵錘弄了三個眼,再把三根鐵絲從眼中穿過去,系好結固定住。三根鐵絲的另一端捆在一起,做成了火盆的把手。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被我用在了火盆上,我顛覆了科學研究的規律,讓實踐走在了理論前面。然後找來紙殼,剪成比盆底稍大的圓,鋪在盆里,蓋住那些洞眼。最後把灶台下的灰鏟進盆里,夢寐以求的火盆就做好了。

火盆的搭檔是木炭。有木炭的家庭無疑是幸福的。那是用自家柴山林里的木柴,自家挖炭窯燒制的。我家巴掌大的柴山林里只長荊棘,是燒不出木炭的。買木炭需要錢,這個更沒有,所以我家自然就沒有木炭。家裡煮飯時,灶里如果還剩幾顆還沒化成灰燼的火子,趕緊夾出來,放在沿口破損的泡菜罈里,蓋上壇蓋,使它隔絕空氣自然熄滅。這種方式得到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木炭,質地太軟,一點也不經燒,就像樹葉子一樣一會兒就燒沒了,人們叫它的名字亦如它的質地一樣不響亮——烏糟子。不經燒的烏糟子數量也有限。 我家附近有個鐵業社,全鄉百姓生產和生活所需的鐵器都出自鐵業社。澆鑄鏵犁(鐵業社和老百姓稱之為倒鏵)是鐵業社最盛大的活動,全體社員一齊出動,場面熱火朝天。每次鐵業社倒鏵時,我都會去觀戰。看着又冷又硬的鐵在高溫面前變得柔情似水,變得熱情似火,變得溫順似小綿羊。它們任由鐵匠師傅舀起,倒在鑄鏵的模具里,任由模具把它們變成鏵犁。鐵業社為了澆鑄鏵犁和打制鐵器,要準備很多質地堅硬的上好木炭。我看見過那堆滿屋子的木炭,好生羨慕,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那麼多財富。烏糟子見底時,鐵業社的木炭跑進了我的腦子裡。 放木炭的門是鎖着的。門扣子是鐵匠師傅自己打的,粗糙得不能使兩扇木門緊密閉合。向屋裡使勁一推,門腳下就露出成人巴掌大小的縫隙。哦,木炭,我從縫隙看到了,得想辦法讓它距離我近點兒。一截長木棍可以幫我的忙。我把木棍從縫隙伸進去,希望能刨幾塊木炭出來。大的刨不動,小的也行。它可不會牽着鼻子順從地任我刨着走。看不見,只能憑感覺,有時費了好大的功夫,刨着刨着,卻不知道刨到哪裡去了,最終只刨出來幾塊。婆婆經常對我們說不能拿別人的東西,眼前的幾塊木炭讓我充滿自責和害怕,藏進褲兜,悄悄溜回家,趁大人不備,趕緊轉移到書包里,然後趕忙手腳麻利地幫大人做事,以減輕心中的負罪感和緊張不安。 一覺醒來,心情就改天換地了。因為書包里的幾塊木炭,讓我可以神采飛揚地提着火盆上學了,甚至想和提着火兜子的同學媲美。 火盆成了冬天校園生活的重要道具,成了學生關注的焦點。

木炭何其珍貴,都捨不得往盆里多放,火自然燒不旺,眼見火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火真的熄了,提火盆就失去了意義。於是趁老師轉身之際,一下子溜到桌子下,鼓起腮幫,呼哧呼哧吹上幾口氣,估計老師要轉過身了,趕緊坐回板凳上。也有沒把握好時間,被老師發現的時候。老師一頓呵斥,引得滿教室哄堂大笑。有聰明的同學,身體緊靠課桌,桌面上的部分保持認真聽課的姿勢,桌面下,兩手拿着一本書,不停地扇着火,這是老師看不見的。

盆里火燒得旺的同學自然不用這麼操勞,他們盡可以享受火帶來的愜意。有人得意地燒起了玉米花兒,當然得提防老師。把玉米粒扔進燒紅的灰里,再刨點灰蓋住。十幾秒後,灰里悶聲一響,很輕,老師發現不了。響聲在報告玉米粒熟了,同時也在報告這粒玉米沒有爆成花,是啞子。吃過的人都知道,沒有爆成花的啞子同樣的香。玉米粒爆成花的幾率很少。況且,玉米粒爆成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容易暴露,爆成花的玉米粒還會毫無方向感地亂竄,說不定冒着被老師發現的危險忙乎了一陣子才爆成的玉米花兒到頭來卻找不見。課堂上燒玉米粒的同學一心祈禱玉米粒不要爆成花,全都變啞子。

不燒玉米粒的同學安心地邊烤火邊聽課。帶火兜子的同學最安逸,可以把雙腳穩穩地踩在上面而不必擔心踩翻了火盆。提瓷盆的同學只能小心翼翼將腳放在盆沿上,生怕踩翻了。踩得久了,竟忘記了腳還踩在盆沿上,老師叫回答問題,一骨碌站起來,「砰」的一聲,火盆翻了。盆里的灰像被捅的馬蜂一樣,到處亂竄,將教室變成了爆炸現場。我們誰都能判斷出老師會生氣,誰也不敢笑。因烤火闖的禍不止於此。教室里飄散着濃濃的塑料味,最先感知到的同學憑經驗判斷有人把鞋烤焦了,大聲提醒誰的鞋烤焦了!正烤着火的同學忙查看,確實有人的膠鞋底已經變形,回家那頓打多半逃不掉了。我們心裡都很同情那位同學。

課堂上的不愉快隨着下課鈴聲的到來消失得比水蒸氣還快。盆里火快熄滅的同學像得到特赦一般,提着火盆,箭一般衝出教室。一隻手提着火盆把手,掄圓胳膊,揮舞手臂,將火盆在空中舞成一個圓。木炭在舞動的火盆里越燒越紅,越燒越旺。瓷盆底的洞沒有墊嚴實的,灰趁着火盆的飛舞從洞裡逃逸出來,在空中飄揚。舞火盆的同學全然不顧,繼續舞動。操場上,揮舞火盆成了課間的時髦運動。

老師也會想辦法讓我們的「冰窖」變得暖和些。用白紙糊沒有玻璃的窗戶是老師唯一可行的辦法,成本低,每個同學湊兩角錢就可以解決資金問題,伙食團一盆米湯再來助陣,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糊教室得提前計劃,白紙不是問題,只要錢湊齊了,隨時可以買到,稀缺的是米湯。伙食團只有中午給老師蒸米飯時才會產生一些米湯。學生都是自己從家裡帶午飯,在伙食團蒸熱。平時,米湯則是學生中午吃飯時的熱飲,為了糊窗戶,學生只好不喝熱飲了。全校所有班級,都指望那點米湯將教室變暖和點,需大於供,只能通過預定來解決問題,先預定的先用。

最先糊好窗戶的班級定會引得其它班同學的羨慕。雪白雪白的教室,在灰色調的校園裡顯得特別突兀,真像一隻高貴的仙鶴立在雞群中。其他班的同學被吸引了過去。白紙太易破裂了,參觀的同學多了,也為糊好窗戶的班級帶去了風險。為了防止馬大哈型同學弄破白紙,也為了防止不懷好意同學的蓄意破壞,老師早就派了班上的同學嚴防死守,時刻保衛他們白紙糊的窗戶。參觀的同學興沖沖地跑過去,被嚴厲禁止靠近窗戶,最多只能站在教室門口向里望一望。失望、憤慨之際,留下一句酸溜溜的話:有什麼了不起?黑黢黢的,還沒我們的教室亮。教室里沒有電燈,窗戶敞開時,遇到陰天,教室里都是黑黢黢的,現在把窗戶全糊上了,不黑才怪呢。但這對我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全校沒有一個同學戴眼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糊好窗戶的班級越來越多,原來灰色的校園變得明快、亮堂了許多。看着這些班級的同學從教室門進進出出,感覺他們的精神比平時更抖擻,腰杆比平時挺得更直,說話的聲音比平時更大,操場上全是他們的聲音。我甚至想象到期末考試時,他們的成績也一定會更好。我們班是少數幾個還沒糊窗戶的班級之一,現在輪到我們顯得突兀了。拖了校園風貌大轉變的後腿,我們一個個都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只能埋怨自己運氣太差,遇到一個蝸牛變成的老師。我們不再指望自己教室的窗戶也能糊上白紙時,老師突然宣布,中午糊窗戶。我們的激情再次被點燃,都爭當老師的小助手。被選中的同學比中了五百萬還興奮。

十多年以後,我中師畢業,回到兒時讀書的小學當老師,學校依舊,教室依舊,西北風依舊,用白紙糊窗戶的習慣依舊。後來,沒有玻璃的教室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教學樓。不但教室窗戶上安裝了明亮的玻璃,而且教室里還有很多盞電燈。雖然燒樹疙瘩取暖,上學提火盆,糊教室已經成了歲月中的一道道痕跡,但冬天卻讓人們感到越來越溫暖。[1]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