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季的儀式(子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季的儀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冬季的儀式》中國當代作家子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季的儀式

冬天,那麼的安然,不動聲色的模樣,卻有着非凡的儀式。這個季節,萬物始於靜默,蓄積能量,去迎接下一個散發着香味的年輪。

冬天的儀式,讓人真切地感到自己在生活,在有趣的活着。感到這個冬日的嚴寒,可也不乏安暖。人們站在秋冬的分界點,莊重的作別過往,讓經年裡的舊事不再如煙。讓心瀾漸漸平靜,在當下這個安然的冬季里,憧憬與籌劃新的光景,去追尋一個美好的祈願。

立冬了就是冬天了。其實不然。這只是一種季節的劃分,歲月的提醒。而真正氣象意義上的冬,總是姍姍來遲。連續五日最低氣溫於零下十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冬天來到了,才會有冬天的模樣,大地始於冰封,所有鮮活的生靈始於冬眠模式

童年的冬天,最具儀式感,最有模有樣。一場積雪尚未融化,又一場飛飛揚揚的雪片覆蓋了靜默的村莊,空曠的田野,幽深的山川。暖陽光臨,冰雪稍有融化,又會形成一米多長的凌垂(冰掛),從房頂出水口,從斷壁的屋檐,從陡峭的山崖向下垂立晶瑩剔透,分外壯觀。你若透過凌垂望去,宛若哈哈鏡,整個世界都變了模樣。

夜幕降臨,人們燒旺爐火,試圖驅趕室內寒冷,可這些僅是杯水車薪,一絲爐火終不敵滿屋的寒冷,屋裡的水缸,水盆都結下了薄薄的冰層。五指凍得像紅蘿蔔一樣的孩童問母親,寒冷何時過去,母親說,過了年,春天來了,寒冷就走了。孩子們不捨得冬閒的樂趣,更期待春天的百花盛開。

三九嚴寒,人們格外珍惜安暖。放晴的午後,老人們會帶着自己的草甸,聚集在北牆根的暖陽下,眯縫着雙眼,默不作聲。偶爾有人提及一個話題,談起陳年舊事,便會你一言我一語,彼此補充,彼此糾正。太陽落在瓦房脊的後面,她們帶着絲絲暖意回到家,點亮燈火,縷縷炊煙從各自的小院裊裊升起。

最具變數的不是四季的交替,人來人往,花開花謝,而是天體。當人類綿延到億萬年後的今天,曾經的嚴寒,不再那樣寒烈,縱然天寒地凍的三九天,也常常有溫暖再現。它們也許深知,只有溫暖才可造就新的世界,冰川融化,海平面漸次升高。這樣的變化,雖然會讓一些物種不復存在,但更多的綠色卻在日漸派生。

寒冷與溫暖,那種現象宜於生物群繁衍與發展,這是一個屬於科學範疇的探討,但我仍在持守着「適之生存」的理念,只要敬畏自然,順其自然就好。

我們或許不曾關注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的變化,但卻真切地感到了氣候的變暖。縱使三九天,也鮮見飄飄灑灑的鵝毛大雪,不見下垂三尺的冰棍,不見手指凍得像紅蘿蔔一樣的孩童。我們就在這樣一個個漸漸溫暖的冬季,平添了地球變暖的驚恐。根據「物極必反」的定律,冷暖兩極日益縮小,若干年後,甚至會四季如春。

立冬節氣已過去數天,園林依舊黃綠參半,紅葉正紅,銀杏正黃,向陽處仍有一些秋花默默綻放,裝扮了晚秋的枯萎與單調。季節是這樣,人生也如此,人們珍惜風生水起的流年,也不漠視旅途的卑微與苦難。

無論晚秋怎樣不舍離去,也終會被冬天宏大的儀式淹沒。掛在枝頭僅有的一絲秋意,也在不經意的午夜抑或黎明落下,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素色的冬日標牌。南國那些遠道而來的客人,總會佇立在那一張張冬日的標牌前,去認真閱讀晚秋的意蘊。

安靜的冬季里,總會有一些洋溢着浪漫的儀式,讓你淡化了冬日的寒徹。豐子愷的冬天,喜歡靜靜地坐在南窗下的藤椅上,眯縫着眼睛,靜觀窗外飄零的雪花。郁達夫的冬天,總在江南的微雨後,漫步稀疏的林蔭,甚至登上烏篷船喝上一杯小酒。朱自清的秋天,喜歡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白豆腐,細品大豆與豆腐之間的關聯。

冬天的世界空曠了許多,安靜了許多,因此,冬天的儀式從不繁瑣,也不張揚,但有許多讓人獲得小情趣,小驚喜,小幸福的時刻。詩意的冬季,冷暖並非停留在肌膚上,而是安落在心靈的深處。想起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天寒地凍的北極,說的話會凍成冰,於是,他們只好把「話」帶回家,慢慢烤着聽。有如此美妙與詩意的儀式,寒冬也不會太寒。

寒冷的冬季,些許安暖依舊會不動聲色的成長,給人以情趣,給人以喜歡。冬天的儀式並非完全是季節的給予,還有人們寄予每一個結着冰日子的小情趣,可靜可動,可獨處,可小聚。

午後,暖陽依舊高照,流瀉在向南的廳子。由於陽光的浸染,滿牆的書櫃,計算機的台面,牡丹花型的床單,瞬間紅黃相間,成就了一抹溫馨的場面。隔窗遠眺,一些樓宇淹沒在淡淡的霧霾中,若隱若現,美輪美奐。

今年的冬季,一些念想與期許,總在默默成長:期待鵝毛大雪如約而至,淨化大氣,滋養生靈;霧霾不再肆虐,病毒不再猖獗,冬季無恙,春有花香。

[1]

作者簡介

子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