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冬日說柳(外一篇)(謝宏模)

《冬日說柳(外一篇)》中國當代作家謝宏模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冬日說柳(外一篇)

雖是冬日,暖陽依舊映藍了天幕,幾片白色的雲朵兒飄曳在樹梢間,儼然明媚春光。

徒步中山河畔,拂堤的柳樹垂下綠色的絲絛,婆娑的腰肢迎着風傾訴着「春」的歡顏。走近河柳,青葉開始泛黃,河水也清淺了許多,像似和時間追憶着如煙的芳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里的「楊柳」是有特定內涵的,她像一個弱女子,有柔軟的內心。她又是多情的思婦,寄寓着「折柳」挽留的惜別之意。

微風吹起輕柔的柳條,將舒未舒,彼此輕微地碰撞,似牽着行人的衣角說話,又似彼此結伴而行。這美好的情狀,仿佛是熱戀的情侶,在濃密的柳蔭里,相依相擁,脈脈含情,道不完的蜜意柔情。

人們常把輕柔比作軟弱溫和,其實柔者,並非只是懦弱的代名詞,成語「以柔克剛」就是說的這個理。柔只在她的表象,而她真正的品性,便是骨子裡的堅強。就如茅盾筆下的白楊樹,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更是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意志,它是樹中的偉丈夫。在信念和意志面前,「剛」自然便成了懦弱。柳樹和白楊樹其實同科不同性,她看似隨風輕颺,柔弱至極,然而一旦放開束縛,她必會恢復原樣。秦淮八艷的柳如是就是這種「柔」的代表。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鄉眺望,杭州遠隔重重山水。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又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看着河畔在暖陽下泛黃的金柳,想到北宋大詞人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那「折柳」挽留的惜別情誼淋漓盡致地在記憶中唱響。

大雪日,月亮高高懸掛在柳梢的上方,徜徉月夜下的中山河步道,北宋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淒寒苦留的唯美畫面驀然浮現在腦海。柳樹在皎潔的月色下,倒垂着長長的枝條,像少女洗浴後濃密修長的頭髮,萌萌地遮擋着樹幹,在燈光下顯出幾許婉約和羞怯。月光和着清洌的河水緩緩流淌,就如微寒的風在柳樹身上輕撫,柳枝沙沙顫動,好似被愛浸染,彌散着愛的味道。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納蘭性德《臨江仙•寒柳》節選)

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殘了。五更時分夜闌人靜、露冷風寒,這株柳樹也顯得淒寂蕭疏。皎潔的明月無私普照,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柔情似水地關懷。

納蘭性德這首詞看似寫月,其實詠的是寒柳。最是在繁茂的柳絲經「天地清霜」的洗禮飄零搖落的時候,也無法阻擋詞人對伊人的思念。「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直抒胸臆,於是將愁思寄給西風,寒柳字里含情,準確傳遞出詞人眉間緊鎖的愁容和悽苦的內心感受。

冷月淒淒,無聲流珠,河水泛金,風寒露冷,楊柳焉能不知地凍天寒?「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徜徉在此情此景之中,冬日的柳樹也是一道心頭的風景,豈一個「柔」字了得。[1]

作者簡介

謝宏模,南京市溧水區人,南京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