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至大如年(吳聯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至大如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冬至大如年》中國當代作家吳聯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至大如年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是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中的詩句。白居易在冬至這天,雖然「冷枕單床一病身」,但他仍遠離家人,遠離家鄉,遠離親朋,悽然淒涼地獨宿在楊梅館內,猛然間頓感不但身寒體寒,更覺心寒膽寒。白居易擅長「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得淋漓盡致。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並非指節氣一到,實質性的冬天就到了。冬至的「至」是極致之意,指北半球在冬至這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意為着過了冬至之後,各個地方的氣溫就急劇下降,進入最寒冷最徹骨的階段,要經歷數九寒天。所以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其實,等九九之後,離春天到來也就為期不遠了。

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古人對冬至極其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之時,人們有慶賀慶祝的習俗。比如《漢書》中就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晉書》上也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人們之所以慶祝慶賀,是因為他們按照冬至特點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黃道吉日,也是一個良辰美日,值得慶賀,應該慶賀。即便到現在,人們在冬至也如過節一般。北方人就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混沌,而南方人亦有冬至吃米糰、吃長線面的習慣。

宋朝陸游在《辛酉冬至》中就云:「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元朝王丹桂在《春從天上來·冬至日》中也寫道:「兔走烏奔。競西沒東生,四序潛分。亞歲方迎,萬戶千門。歡笑共慶良辰。」這說明古人對冬至之節極其看重,極其重視。

冬至亦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動。因蚯蚓是陰曲陽生之物,冬至時節,陽氣雖生,但陰氣仍很旺盛,土中的蚯蚓依然蜷縮着身體。小時候,冬至之後,父親冬耕一方田地,犁出的新土新泥里,無不翻出一條條蜷縮似死的蚯蚓,桐子樹上的鳥兒俯衝直下,一口就將蚯蚓叼走了。沒有叼着蚯蚓的鳥兒,尾隨在父親和老牛身後,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麋鹿者,四不像動物也,過去認為它角似鹿,頭似馬,體似驢,蹄似牛,但又不全像以上四種動物中的一種。《詩·小雅·巧言》中說:「水邊,岸旁,彼何人斯,居河之麋。」麋與鹿雖然同科,但陰陽相異。古人認為麋角向後而生,即為陰。冬至開始陽生,麋感覺陰氣漸退,就開始解掉麋角。《說文》中就云:「麋冬至其角。」因麋鹿是特有珍稀動物,所以也不可能見到麋鹿解角的奇蹟。

同時,冬至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河水可以隨意流動,還帶着溫熱的溫度。冬日暖陽下,走進貢水河畔,水聲潺潺,發出「叮叮咚咚」或「嘩嘩嘩」的聲音,水面平靜得如一面鏡子, 清澈得可以看見水中游弋的魚兒。

泉水叮咚聲,打破了冬至的靜穆。一百多隻白鷺和骨頂雞在河中嬉戲遊玩,啄着小魚小蝦,只要一聽見人的響動和響聲,便「嗖」的一聲全隱沒在水中去了。待響動響聲過去,它們又「呼啦」一聲全鑽出水面,有的嘴裡還悠閒地銜着一條魚兒,呈現出似吞似吐的狀態。

有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冬至,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餃子是人們冬至的節日飯、必修課。據傳說,吃餃子的習俗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布藥而留下的,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民間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老北京也有「冬至混沌夏至面」的說法。

小時候,鄉親們對冬至的概念雖沒有那麼深刻,對慶賀冬至的習俗雖沒有那麼迫切,但外婆卻保留着四川的風俗,每年冬至是必須要吃一餐包面的。老家的包面既不像餃子,也不像餛飩,而是手擀麵皮,其餡兒採用臘肉、剩飯、洋芋、鹽菜、酢辣子、醬豆子、豇豆、辣椒、蒜瓣、洋蔥、韭菜、芫荽、薄荷、生薑、鹽粉等眾多食材剁制而成。待這些食材剁成漿泥,便將包面手工包成耳朵形。

外婆最心疼我,每年擀制冬至包面,她都會將我叫去,不僅讓我品嘗她擀制的包面,還手把手教我學做擀制包面的手藝。也許是得到外婆的真傳,我對擀制老家的包面也是手到擒來,做出的包面也是鮮味可口,妻子和兒子極其青睞,每次都要吃上一大碗。

梁代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所謂數九寒天,指人們在冬至過後就開始數九,每九日為一個九。小時候,常常聽見父母們數着九日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但南方數九數得更為複雜,更為形象,更為貼切,「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將九九之間,人們隨着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情形,描寫得栩栩如生,聽後耐人尋味。

據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之時吃了樊噲煮的狗肉,漢高祖對其味道讚不絕口,在民間也漸漸養成了吃狗肉的習慣。如今,人們不僅喜歡在大冬天吃狗肉,還喜歡吃涮羊肉、烤全羊、烤乳豬等,都想在冬天增加能量,滋補身體,強壯身體,人們稱之為補冬。補冬意在補充能量,補充營養,增加體重,增強體質。

古代上流社會在冬至後還會開展消寒活動,即選擇一個九日,一些文人、士大夫相約九人一起飲酒,酒席上必定九碟九碗,因九與酒諧音,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即便現在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在冬至過後,選擇一個天晴之日,三五文友一起暢遊山水,採擷民風,收納素材,激發靈感,在酒杯相碰之間,吟詩作對,抒發情懷。

杜甫在《至後》中寫道:「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dì è,比喻兄弟)一別永相望。」冬至已趨步而來,我只希望,冬至過後,梅花漸次開放,那些離別的朋友也能如己所願復見,來一次地地道道的消寒酒,不再「一別永相忘」。 [1]

作者簡介

吳聯平,筆名巴山異人、喳西泰,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巴東縣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