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至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至》

作品名稱:《冬至》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冬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和頷聯寫眼前之景,言詩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頸聯和尾聯寫詩人由冬至而回憶起長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詩由詩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聯想到朝廷,集中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八句皆對,律對嚴整,感情深摯,具有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原文

譯文

每年冬至節,dou一家人,在異鄉為客,生活窮困潦倒。

江上風景雖好,唯獨自己漸漸老去。時間長了,就連這些異鄉的風物,也覺得和家鄉的一樣。

在雪後,拄着杖藜,面對山溝,想起帶着鳴響的佩玉上朝、散後離開皇宮的往事來。

每到此時,心裡無限感傷,頓覺前路迷茫,何處才能見到三秦。 [2]

賞析

首聯直接敘寫詩人自己漂泊無定的生活。「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正因為自己是「長為客」,久滯旅途,所以時光一年年的流逝,才更讓詩人心生悲愁,故下一句詩中有「窮愁泥殺人」之語。這樣直露地抒寫,正如那「冬至」日的寒冷一樣直撲人面,一下子便把讀者攝入一種愁苦、陰冷的氛圍之中。

頷聯便落筆來寫詩人自己旅居之境況:「江上形容吾獨老」是承上聯「窮愁」來寫,這樣形容獨老,正是窮愁所致,而「天涯風俗自相親」卻更讓詩人增添對故土家園的思念,因為這份「自相親」是與其客居生活有關。而且在這聯詩中,詩人以粗線條把其「形容」勾勒了出來,使上聯寫到的那種窮愁更加形象化。

頸聯首先寫詩人在這個風俗自親的冬至日裡,扶杖而行,身臨「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淒清、落魄與昔日的熱鬧、得意形成對比,把今日的「窮愁」更加深切地表達了出來,而「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屬對工整,兩幅畫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強烈。而且這聯由這「憶」,使詩意更進一層。

尾聯承上,因想到長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此時詩人心中的「窮愁」變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種要結束這種漂蕩生活而重歸故里的心情更加強烈,可回家的路卻尋不着,所以詩人不禁要悲嘆:「路迷何處見三秦」。之所以「路迷」,正是由於久客難歸,這一句則又是扣住首句「長為客」來寫的,表達出詩人對人生路途產生的迷惘和無所適從之感。

這首詩把杜甫晚年那種漂泊生活的苦與愁,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而且在表達上,詩人注重詩的每一句都遙相呼應,所以讀完這首詩時,讀者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股冷氣與愁緒。因為詩人年年「長為客」,故而「路迷」難歸;因為他有無法擺脫的「窮愁」,所以他才會「形容獨老」、腸斷「心折」;正因為他身臨「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他才有「心折」「路迷」之慨,這首詩就是這樣情濃意切,讀來有渾然體之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冬至, 古詩文網,
  2. 杜甫《冬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星辰美文網, 2020-02-02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