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
馮祖荀 | |
---|---|
出生 |
1880年 浙江杭縣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數學教育家 |
馮祖荀
馮祖荀數學教育家,走出國門學習現代數學第一人,中國數學會和數學名詞審定的發起人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880年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市)。多次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對在中國傳播現代數學知識有重要貢獻。1940―(1941?)年病逝於北平。
簡歷
- 1880年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市)。
- 1902年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學習。
- 1904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學校及京都帝國大學學習。
- 1908年在日本參與發起成立「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創辦《學海》雜誌。
- 1913―1937年曆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數學系教授、系主任,東北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
- 1938―1940年在北平的「北京大學」數學系任教。
- 1940―(1941?)年病逝於北平。 [1]
生平概況
馮祖荀是中國現代數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學期間,被選出洋留學 1904年,馮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學校(相當於高中)就讀,後轉至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研讀數學。在日本留學期間,馮祖荀和當時由北京赴日留學的若干學生髮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首期首篇即是馮祖荀譯的《物質及以脫論》 (原著為英國博爾W.W.R.博爾(Ball)所寫的《Matter and ether》), 《學海》是中國最早的科技譯刊之一,對在中國傳播現代科學知識功不可沒。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研習現代數學而稍有成就者為數甚少,現知者還有秦汾(190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天文碩士學位)、鄭之蕃(1910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學士學位)、王仁輔(1913年獲哈佛大學學士學位)和胡浚濟等。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10月,馮祖荀即到該校任理科教授。至遲到1913年,北京大學開設數學門(相當於現在的「系」),馮祖荀是該系的主要教授。此後,他和秦汾、王仁輔、胡浚濟、江澤涵等為建設北京大學數學系做出了傑出貢獻(1934年前馮祖荀多次擔任該系系主任),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國現代大學數學系的辦學模式,課程設置亦逐漸完善。20年代末,又陸續增設了天文學、高等平面曲線、微分幾何、積分方程、集合論、變分法、無窮級數、橢圓函數及橢圓模函數。馮祖荀擅長分析學方面的學科,1924―1925年度課表所列由馮祖荀講授的課程有:集合論、積分方程式論及微分方程式論、無窮級數論、變分法、橢圓函數及橢圓模函數論等。中國的現代數學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北京大學數學系亦有較大進步。1931年江澤涵到北京大學任教後,協助馮祖荀大力促進教學改革和國際學術交流,數學系先後邀請德國的E.施佩納(Sperner)和美國的W.F.奧斯古德(Osgood)來系任教授,並邀請德國的W.布拉施克(B1aschke)和美國的G.D.伯克霍夫(Birkhoff)來校講學,活躍了學術空氣。[2][3][4]
對學生要求
馮祖荀對於學生的學術活動一直給予積極支持。他還多次作通俗的學術報告,啟發學生的求知慾。馮祖荀對提攜後學盡心盡力,他培養傅種孫的事跡傳為美談。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學生,希望他們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像臘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馮祖荀曾兼任北京高師數學系主任多年。
主要論著
- 以圖象研究三次方程式之根之性質.北京大學月刊,1919,1:129―130.
- 微分方程式論.數理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校數理學會編輯發行,1920―1923,2(2);3(1,3);4(2).
- 論模替換式之母.國立北京大學自然科學季刊,1920,2(1):14.參考文獻
〔1〕丁石孫,袁向東,張祖貴.北京大學數學系八十年.中國科技史料,1993,14(1):74-85.
〔2〕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