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兵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冷兵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冷兵器

解釋: 不利用火藥、炸藥、電力

代表: 刀、劍

出處: 《考工記》

冷兵器,一般指不帶有火藥炸藥或其他燃燒物,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

許多冷兵器是複合材料製成併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着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1]

歷史

中國古代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那一頁頁凝聚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一篇篇敘說着石斧銅戟、金戈鐵馬的赫赫戰績。當你置身其中便會耳邊猶聞「萬鼓雷般地,千旗人生風」;眼前猶現「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

中國古代將士為國征戰、為民捐軀的英勇壯舉,被後人世代傳頌。無論是史書典籍還是白話小說;無論詩歌詞賦還是戲劇曲藝,俯拾即是。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將士們使用的各類兵器卻伴隨着歲月的流逝,漸漸銷熔、埋沒、失傳。有幸留傳下來的也作為文物陳列在歷史博物館內。

中國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綿延數十萬年。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可分為石兵器、青銅兵器、鐵兵器及古代火器四個歷史階段。從大範圍劃分,前三個階段歸於冷兵器階段,此後進入冷兵器與火器並用階段,直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火器傳入中國,才逐漸結束了使用冷兵器的歷史。

石制兵器

石兵器時期從原始人學會製作勞動工具--石斧、石刀等開始,到夏朝青銅兵器問世以前,大約歷經五六十萬

年之久。從出土的石兵器判斷,中國最古老的兵器是古代猿人採集石英石、砂岩、煌石等原料,經過敲打、磨製而成的。有扁、圓、方、關各種不規則形,有帶刀的,有呈校狀的。我們很難跨越這歷史鴻溝,去 把現代的火箭導彈高射炮自動步槍與這些不起眼的石塊相比較。但這些現代化武器的起源,確確實實正是以遠古的石戈、石矛為開端的。

在那草莽叢生,野獸出沒的原始生東環境中,我們的祖先正是依靠那些既是勞動工具又當防衛武繳的器具,圍獸捕獵,刀耕火種,頑強生存並得以進化發展的。到舊石器時代末期,人們已能製造出可安裝竹木桶的石矛、標槍、石斧等 兵器,進而發明了拋射兵器--弓箭。這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能,人們就此告別愚昧走向文明。新石器時代,石兵器的製造技術已有很大進步,種類日漸增多。1935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古薄一帶發掘出土了一批石兵器,有石斧、石鋒、石毯、石鏟、石鋤、石叨、石鐮、石戈等。這些石兵器多採用迷石、硅質石炭岩、千層岩等石料,經過精心敲打、琢磨、鑽鑿而成。從這些石器中我們已能初步劃分出打擊型兵器:錘、斧等。切砍型兵器。刀、鐮、戈、鐵等。當時較為先進的石兵器有石戈、石刀、石矛、石鐵等,它們為後來冷兵器的發展奠定了根基。與此同時,人們還借用獸骨、蚌殼、竹木等材料製做兵器。

在原始社會,石兵器本身也是勞動工具。那時人與人之;間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結成一個個部落。為了爭奪有限的生F存資源或掠奪婚姻,部落與部落之間常常發生械鬥,甚至爆發較大規模的戰爭。出於戰爭的需要,人們手中的勞動工具一番越來越多地演變為兵器,促使兵器走出原始時期,與勞動工具分道暢銷。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戰爭具有了階級鬥爭的性質。這些具有獨特形制和專門作用的戰鬥器具才演變成真正 意義上的兵器,它連同軍隊一併成為統治階級的壟斷工具。

青銅兵器

青銅兵器時期從夏朝算起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這一時期伴隨中國的奴隸制社會,從興盛走向沒落。在商朝青銅文化日益繁榮的盛況下,青銅兵器迅速崛起,很快成為奴隸主貴族士大夫階層掌握的工具,並徹底取代石制兵器。

了古老的石兵器, 成為車戰時代軍隊中裝備的主要兵器。古代的青銅,實際是紅銅與銀錫熔煉的合金。用它鑄造的器物呈現青灰色或青綠色,所以稱之為「青銅器」。青銅兵器時期恰好與奴隸制社會相始終。在這長達1600多年的戰爭歲月里,各朝代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無不以其軍事勢力 、為支柱,強化其專制地位,征服廣大奴隸。於是他們建立起作坊,監智奴隸們鑄造大量青銅兵器用來裝備軍隊。那時軍隊作戰,等級十分嚴明。由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子弟為將領或甲士,乘兵車,着皮甲,持銅製的戈矛訴我馳騁戰場。而奴隸們只能充當徒兵,手持什杖等簡單兵器,跟隨兵車左右, 步行衝殺。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兵器製造業日趨發達。各類青銅兵器如戈、載、刀、矛、蕭關、弓努,都得到進一步進和發展。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在廣袤的平原地區,連年征戰,車戰規模也越來越大。各諸侯又為爭奪地化擴大個力範圍,進而登上霸主均寶座,不惜重金。花費人力物力時間來鑄造先進兵器。

常見冷兵器介紹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

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 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云: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虱,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閒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杆長於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釋名:使用鉞的武將,必定是肩負着榮耀的使命,堂堂正正地掃討天下。) 春秋、戰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劍廣泛應用在戰場,而使笨重的鉞退伍了。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惟尉遲鞭法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傳,甚堪惋惜。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餘,勉強組成,亦正不可為訓故本編以軮鞭補其缺,不願以魚混珍珠也。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製而成的。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