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凝和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凝和廟
圖片來自去那兒旅行

凝和廟,俗稱「雲神廟」,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池子大街46號,是清代故宮外八廟之一,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凝和廟始建於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用來祭祀雲神,所以俗稱「雲神廟」。凝和廟和北長街昭顯廟(祀奉雷神)都是雍正七年(1729年)決定興建的。由於當時龍神(雨神廟,即時應宮)、風伯(風神廟,即宣仁廟)各自均已有廟,惟雷師、雲師尚沒有專祠,所以命仿照時應宮、宣仁廟的規制分別建廟。凝和廟有清朝雍正帝御題 「興澤昭彩」額。[1]

清朝時,凝和廟因為靠近紫禁城,所以常有進京官員在此住宿。中華民國時期,凝和廟改為學校,是「北平市第四十三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改稱「向陽小學」,現為「北京市東城區北池子小學」。凝和廟還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2]

建築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以及現場調查,凝和廟坐北朝南,四周有廟牆,主要建築有:

  • 牌樓:廟牆南端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已無考)。已無存。
  • 影壁:進入東、西牌樓,南側有影壁一座,北側為廟門。這座大影壁為琉璃磚砌成,上覆琉璃瓦頂,長22.9米,厚0.95米,下方有石制須彌座。已無存。
  • 廟門:位於影壁以北,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6.8米),進深6.6米。明間前後開有石券門,次間有石雕券窗,歇山頂大脊,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單昂三踩斗栱。室內為五架梁,單翹斗拱,徹上明造。
  • 獻殿:廟門以北為獻殿。面闊三間(10.9米),進深6米,硬山式大脊,黑琉璃瓦綠剪邊,單昂三踩斗栱,平身科四攢,山面六攢,旋子彩畫,障日板開有雲形門窗洞。獻殿兩側有內牆,並且向北延伸至後寢殿。內牆南部的東西兩側各開有一座隨牆門,內牆東西外側各有一座細長的跨院,跨院內各有寮房九間。內牆以及東、西寮房已經拆除。
    • 鐘樓、鼓樓:廟門以北的東西兩側為鐘樓和鼓樓。鐘樓、鼓樓平面呈方形,每邊長4.6米,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1972年拆除。
  • 享殿:位於獻殿以北。面闊三間(14.4米),歇山頂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昂五踩斗拱,和璽彩畫是後代改繪而成,六抹菱花隔扇,室內井口天花。殿前的石階中間設有雕龍丹陛。
  • 寢殿:位於享殿以北。面闊五間(18.4米),進深8.5米,歇山頂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三踩單昂斗拱,室內井口天花。
  • 東、西朵殿:位於寢殿前的東、西兩側。均為面闊三間(10米),進深6.4米,大式硬山過壟脊,灰筒瓦。
  • 廟街門:坐東朝西,面朝北池子大街,是後來改建而成。

廟門、獻殿、享殿、寢殿、東、西朵殿均經過重新修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