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凝血酶時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凝血酶時間是檢測凝血、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的一個簡便試驗。尤其可了解血漿中的纖維蛋白是否含有足夠量的纖維蛋白原及其結果是否正常。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凝血酶時間延長見於血漿纖維蛋白原減低或結構異常;臨床應用肝素,或在肝病、腎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時的肝素樣抗凝物質增多;纖溶蛋白溶解系統功能亢進。

凝血酶時間縮短見於異常纖維蛋白血症、血液中有鈣離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有發熱、容易出血、易發生淤斑、經血過多、傷口癒合不良等症狀的人。

正常範圍

16~18s;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為異常。[1]

注意事項

檢查前: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後,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3、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採血的困難。

檢查後:1、抽血後,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延長按壓時間。

3、抽血後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症狀緩解後再進行體檢。

4、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2]

檢查過程

檢查方法:抽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