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凰山的印象(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凰山的印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鳳凰山的印象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鳳凰山的印象

自古以來,山之定名,大多以形而定,故有以形正山之說。同樣,秭歸的鳳凰山,正以鳳凰而名,無非是因山形似鳳凰;或者投其象徵祥瑞之意。我曾幾次流連於潮州的鳳凰山,那是我們潮汕地區名茶鳳凰單樅的產地,至今念念難忘。而秭歸的鳳凰山,現居三峽庫首又是「文化園」所在地,集三峽大壩的壯麗平湖風光的秀美和屈子偉跡與巴風楚韻於一體,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日漸顯露出迷人的風采。

說到鳳凰山在當地還有一美麗的傳說。相傳,秦軍占領郢都和屈原懷石投江的消息傳回屈原故里後,歸鄉的父老鄉親一個個痛不欲生。樂平里有一對孿生兄妹,哥哥叫屈龍,妹妹叫屈鳳,兄妹倆對屈原十分景仰,當聽說秦軍已進入南津關,準備進一步入侵丹陽城的時候,怒火心中起,立即組織了500多人駕乘十隻木船,順江而下前去迎敵。當隊伍行至茅坪時,與秦軍狹路相逢,於是展開了激戰,兩軍大戰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後因歸鄉隊伍補給不夠,只得退到茅坪後山茂密的叢林中休整,秦軍則在江邊安營紮寨,兩軍對峙中,屈姓兄妹利用熟悉地形和叢林的掩護經常偷襲秦軍營地,秦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秦軍大為惱火,決定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圍剿歸鄉隊伍。於是,秦軍點燃了歸鄉隊伍藏身的叢林,屈姓兄妹只好帶領隊伍撤到一個小山包上(也就是現在的求雨堡),兄妹倆雙雙跪在地上,高呼「屈原大夫,您顯顯靈保佑保佑我們,下一場雨,讓秦軍火攻的計劃落空吧!」話音剛落,頓時只見天昏地暗,雷鳴火閃,大雨傾盆,山林大火頃刻被大雨澆滅了。此後,秦軍多次選擇在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時候點燃山林,但屈姓兄妹只要在求雨堡跪地求雨,立即便有大雨如期而至。歸鄉隊伍感到有屈原暗地相助,更是信心百倍,軍心大振,誓死要將秦軍趕出歸鄉。

秦軍火攻計劃落空,更是惱羞成怒,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決定派兩路人馬,一路從左邊沿陳家沖向求雨堡邊砍樹邊進攻,一路從右邊沿徐家沖向求雨堡邊砍樹邊進攻,兩路人馬採取步步為營、一點點蠶食的辦法向求雨堡發起了進攻,由於受到兩面夾擊,歸鄉隊伍不得不撤到金崗城一帶保存實力,求雨堡落到了秦軍手中。屈姓兄妹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沒來得及撤走,被困到了剪刀峪,秦軍點燃了已無退路成了孤島的叢林,鄉親們只能眼睜睜地望着大火焚燒着兄妹倆,多次想衝上求雨堡求雨,都被秦軍殺退下來。大火一至燒了七天七夜,第七天清晨,被熊熊烈火焚燒的叢林突然放出一團五彩霞光,隨即,天搖地動,火光閃閃,大雨如注,霞光中一隻鳳凰和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向西北方向飛去,鄉親們回過神來,面前的叢林突然變成了兩座山峰,鄉親奔走相告:屈龍和屈鳳變成龍和鳳飛回樂平里去了。他們的身軀變成了兩座山,一座叫夔龍山,一座叫鳳凰山,兩座山堵住了秦軍前進的步伐。秦軍也被眼前的景象震呆了,只好收兵撤回南津關了。鳳凰山的傳奇故事,至今,聽秭歸文友說縣城還有一個解釋不清的怪現象:凡是縣城有什麼大型活動,必定要下一場或大或小的雨,據說是屈原誤解了,以為歸鄉人民又在求雨。

說這現象的古怪,的確真的有些古怪,讓人不能不相信。我本次來秭歸,早上在酒店出發往鳳凰山,只見天空萬里無雲,風和日麗。而時隔不久我來到鳳凰山,卻驟然間烏雲密布,細雨霏霏。我想「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莫非屈老夫子真的顯靈了,又在降施甘雨,用這降雨的方法,來歡迎我這位粉絲參觀他的故里。由於我真的領略到這怪現象的古怪,於是我對鳳凰山這座名山,心中更多了一份神馳和景仰。美麗的鳳凰山給我留下了很多可圈可點的人文景觀,其中屈原祠和古民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屈原祠在秭歸鳳凰山上,是地標性建築。我觀看了山門、配房、大殿、屈原銅像、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及屈原墓等建築。眼前呈漢字山字形的山門,我看到了詩人的偉大。古色古香的配房、大殿,我看到了詩人故里厚重的歷史人文。「低頭沉思,頂風徐步」屈原銅像,我看到他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自清的高潔精神。底蘊深邃的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我讀懂了屈原博大精深的詩詞歌賦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屈原墓內的大紅吊棺,我看到了屈原的無尚榮光。屈老夫子的確令我鼓盪生風,你「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尚靈魂!吾輩唯有仰讀。先生巋然,弟子喟然:「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眼前的屈原祠,也見證了歸州百姓千百年來對屈原的緬懷愛戴。而屈原伴隨着青山靈魂不死,一如鳳凰涅槃,最好的歸宿非鳳凰山莫屬。當年,屈原在玉笥山下祭祖,哭頌《招魂曲》:楚山青青棲鳳凰,楚水粼粼蛟龍驤。如今,箴言終於如願,屈原魂歸故里。不由我想起湖南的汨羅屈原祠,秭歸是屈原生命的起點,汨羅則是屈原生命的終端。屈原一生漂泊的軌跡主要是奔波在洞庭湖畔,從湖北轉到湖南,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儘管汨羅的屈原祠修建的非常精美壯觀,可那裡終究是他的驛館,唯有秭歸的鳳凰山,才是能夠「招魂」而歸的「落鳳坡」。

縱觀世上的人,人人都有自已的名字,雖說名字是人的標點符號,但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卻遺臭萬年,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名字流芳百世的人。梁啓超稱他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毛澤東稱他是「中國一個偉大的詩人」,魯迅先生稱他「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郭沫若稱他是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有異彩的一等明星」。上個世紀的1953年,屈原被評選為當年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屈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當然,更是秭歸人民的自豪!

從屈原祠出來,沿着青石台階,不僅穿越山嶺,而且穿越歷史——我們一下子從戰國末年走進了明清時代。修建三峽大壩的同時,許多名勝古蹟不得不另選他址「安居」,在將被淹沒的古民居中,秭歸古鎮青灘的明清古民居是最有代表性的。梅子告訴我,青灘是長江上有名的險灘,古鎮因灘而興,老百姓靠灘吃飯,船老大靠灘發財,發了財的船老大便大興土木,修建了這些豪華的民宅,建築工藝相當精湛,極具峽江地域特色。三峽大壩蓄水前,為了保護好這一古代文明的珍貴遺產,便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十多座古民居整體遷移到了鳳凰山上。位於著名長江地質景觀鏈子崖下的古民居如今落戶於鳳凰山中,更像是一幅描繪古代山水樓台的水墨畫卷,時隱時現,美輪美奐。每一處青磚黑瓦的民居都是一個風格迥然的景點,有的天井方方,有的庭院深深,有的石雕栩栩如生,有的飛檐活靈活現,說到飛檐,那檐頭不像我們潮汕地區古民居四點金、下山虎、四馬拖車和百鳥朝凰的布局,而是跳躍的大魚,俯瞰魚躍造型的飛檐,其背景正是滔滔大江,妙趣天成。別具江峽地域特色的還有講究風水的「歪門邪道」,還有抵禦江風的線磚洞窗,還有依據山勢的重院疊樓。於是,我的眼睛和鏡頭簡直不夠用了,一步一景,步步回頭,特別想探尋每一扇大門裡,每一張老床上曾經發生的故事,進而讀懂每一處浮雕,每一個台階,每一道磚縫裡深深鑲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梅子說:怎麼樣,搬到這來住吧。我搖了搖頭說:太精緻,不溫暖。區別於青灘古民居的地方還有綠樹掩映和布局錯落——把更大的空間留給了山石林泉。夾道遮風的修竹和房前屋後的柑桔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再次想起屈原的高尚氣節和瑰麗詩篇。另外一種沒有樹皮,開着艷媚的小花,看上去弱不禁風的「痒痒樹」,讓我想起為屈大夫不齒的懦夫小人,你撓一撓,它動一動。

山腰上還有一座從青灘搬遷過來的江瀆廟,據說原來沒有多少人注意它,解放後此廟曾做過多種用途,最後將一所小學安放其中,三峽工程興建中,才引起人們重視,由國家撥款實施整體搬遷,後研究者發現,此廟是我國現存的四大瀆廟之一,是唯一祀奉江神的瀆廟。過去的江瀆廟,主要用於供奉江神,祭奠屈原,祈福消災。今天的江瀆廟是觀看三峽大壩的最佳位置。憑欄遠望,江天茫茫,三峽大壩猶如巨龍橫臥江上,高峽出平湖,再不見激流險灘和縴夫拉船,當然,也就不用祈求江神庇護了——江瀆廟也便成了觀景台。在這裡,我久久坐在自己的生肖石墩上冥思苦想:一條大江的功過和一道大壩的利弊。

其實,縱觀橫覽大江、大壩的最佳位置是鳳凰山頂的棲鳳亭,可惜時間不夠用了,且把遺憾留作念想,只是在梅子那裡得知關於棲鳳亭的美妙傳說。當年屈原被流放時,在這裡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太平景象,於是多年抑鬱憂悶的心情開始舒暢起來,眼前展現出一個非凡的境界:彩虹橫空,鳳凰展翅,瓊樓生輝,迎面駛來一駕彩車,車上樂師正演奏着《九歌》,兩旁的美女翩翩起舞迎接屈原上車,他剛登上車,車子立刻變成一隻金鳳凰騰空而去,真可謂:「鸞皇為余先導兮,吾令鳳鳥飛騰。」秭歸人民為了紀念屈原,於1997年大江截流時建此棲鳳亭,等候屈大夫乘鳳歸來,目睹家鄉巨變。落照中我們原路返回,最後來到鳳凰山下的一片江灘,這裡有從古歸州搬遷過來的一座牌坊和兩座石碑,那牌坊有郭沫若題寫的「屈原故里」;那石碑是清朝的,上面分別寫着:楚大夫屈原故里,漢昭君王嬙故里。站在這裡,背靠巍巍青山,面對滔滔大江,我仿佛看到到獨立山巔的屈原行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仿佛聽到側臥江邊的太白放歌: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鳳凰山——樂平為鳳,香溪為凰,將秭歸的珍寶和驕傲盡收其中,真可謂秭歸之歸。「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夕陽西下,惜別西陵。站在即將收藏春陽的鳳凰山下——江風習習,濤聲依舊,不禁想起當年袖手岸邊的陸放翁:「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如今,陸游身後又八百年,屈子魂依然呼吸在這江風和濤聲之中。我再次認定屈大夫將與鳳凰山共存永生。

鳳凰山,一座迎接屈子魂歸故里和收藏峽江文明的歷史博物館,名副其實,名揚四海。這一次來去匆匆,不能盡覽,暮色中我一邊回望一邊對梅子說:還要再來,還會再來,再來拜謁屈原祠,再來登臨棲鳳亭。

暮色四合,鳳凰山收攏翅膀,掩卷而眠。[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