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

作品名稱: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是李賀所寫的七言絕句,創作年代是中唐。寫作背景是李賀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擊,說李賀父名晉肅的「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家諱,依據禮法慣例,應避諱不得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仁途之路,以後他一直陷於抑鬱痛苦之中。後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負責祭祀禮儀)小官,地位卑微,只能唯命是從,加上朝廷的烏煙瘴氣,這與其理想差距太大,李賀不堪於此,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出城時,李賀寫了這首詩寄給好朋友權璩和楊敬之。

詩詞原文

草暖雲昏(1)萬里春,宮花(2)拂面送行人。

自言漢劍(3)當飛去,何事(4)還車載病身〔5〕。

作品注釋

(1)雲昏:猶雲灰暗貌。

(2)宮花:從宮苑飄出的飛花,此處猶言柳絮或楊絮,也暗指了朝廷。

(3)漢劍:指傳說中漢高祖劉邦斬白蛇之劍,作者自喻。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晉惠帝元康五年,武庫火,燒漢高祖斬白蛇劍、孔子履、王莽頭等三物。中書監張茂先懼難作,列兵陳衛。咸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

(4)何事,為何。

(5)病身:當時李賀以病辭奉禮郎官,回歸昌谷。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 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 韓愈、 皇甫湜,並和 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 嚴羽《 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 昌谷集》。

[1]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2]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3]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其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賀終不得登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