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出爾反爾的典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出爾反爾的典故,民間故事。[1]

故事內容 


這個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春秋時期,鄒國和魯國打了一仗後,鄒國國君鄒穆公向孟子求教:"這次作戰,我的將士死了三十三人。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替死拚命的。殺死他們吧,又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可他們卻眼睜睜地看着官長被敵人殺死而不去援救,太叫人生氣了,你說該怎麼辦才好呢?"孟子回答:"在戰亂和災荒之年,你的老百姓,老弱者死了來不及埋葬,填滿了溝谷;青壯者則紛紛四處逃荒,妻離子散、遭受災難的人恐怕有幾千人吧。你埋怨他們見死不救 ,但你和你的官員在百姓危難時去救過他們嗎?你的糧倉堆滿了糧食,庫房裡裝滿了財寶,而你的官員們卻不把這些情況向陛下報告,而且玩忽職守、任意欺壓百姓,曾子(孔子的學生)曾說過,\'當心啊,當心,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也就怎樣回報你。\'你說能怪誰呢?做國君的假如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自然擁戴你,而且保護他們的官長出力,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現一般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做事反覆無常,言行前後自相矛盾的人。


註: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參考資料 

  1. 出爾反爾的典故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