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出自薊北門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出自薊北門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出自薊北門行》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天寶十一年(752),李白北游薊門時,面對邊塞風光,內心有感而發,作成此詩。[1]

全詩分為四個部分,作者開篇描述戰爭中兩軍對峙的狀況,告急文書閃電般呈來,表現出戰爭來臨前的緊張氛圍。繼而大敵當前,愛國將士不畏嚴寒,君臣一心,共御外辱。隨後戰爭開始,戰場之上揚起戰爭的灰煙,殺機頓時充斥四野。將士們射賢王,滅單于,捨身保國,奮勇殺敵。最後部隊蕩平敵軍凱旋而歸,奏天子,回咸陽,舉國歡慶。

全詩歌頌了將士們反擊匈奴貴族侵擾的抗爭精神,同時也描繪出了遠征將士的艱苦生活。這首詩寫塞垣征戰之事,泛言燕薊風物及征戰辛苦,兼抒立功報國之情,借古題寫現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作品原文

《出自薊北門行》

虜陣橫北荒,胡星耀精芒。

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

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

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

兵威沖絕幕,殺氣凌穹蒼。

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旁。

孟冬風沙緊,旌旗颯凋傷。

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

單于一平盪,種落自奔亡。

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

詞句注釋

⑴出自薊(jì)北門行:樂府"都邑曲"調名,內容多寫行軍征戰之事。

⑵虜陣:指敵陣。

⑶胡星:指旄頭星,古人認為旄頭星是胡星,當它特別明亮時,就會有戰爭發生。

⑷精芒:星的光芒。兩句意為:胡虜橫行於北方,胡星閃耀着光芒。

⑸羽書:同羽檄。這裡指告急的文書。兩句意為:告急的文書快如閃電,報警的烽火日夜燃燒。

⑹虎竹:泛指古代發給將帥的兵符。這兩句意為:救邊的將領受命出征,戰車森嚴地列隊前進。

⑺明主:英明的皇帝。

⑻不安席:寢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⑼轂(gǔ):車輪。推轂:相傳是古代一種儀式,大將出征時,君王要為他推車,並鄭重地囑咐一番,授之以指揮作戰全權。

⑽幕:通"漠"。絕幕:極遠的沙漠。

⑾列卒:布陣。赤山:山名,在遼東(今遼寧西部)。

⑿開營:設營,紮營。

⒀紫塞:指長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⒁孟冬:初冬。颯:颯颯風聲。兩句意為:北方的初冬風沙十分猛烈,旌旗颯颯,飄揚在萬物凋傷的邊塞。

⒂畫角:古樂器。本細末大,用竹木或皮革製成,外加彩繪,軍中用以報告昏曉。卷,這裡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認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兩句意思:在邊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壯的畫角聲,戰士的軍衣上凝聚了層層寒霜。

⒃樓蘭:古國名。

⒄賢王:這時指敵軍的高級將領。

⒅單于:匈奴的首領。平盪:蕩平。

⒆種落:種族,部落。這裡指匈奴所屬的部落。

白話譯文

胡虜列陣橫行在北方荒原,胡星閃耀血腥的精芒。

報信的羽書速如驚電,示警的烽火晝夜燃燒。

調兵譴將的虎型竹符急救邊難,武裝戰車森森而行。

明主坐不安席,按劍怒心飛揚。

用隆重禮遇任命將帥,軍旗連綿登上戰場。

兵威凌厲直逼大漠,殺氣洶洶直衝蒼穹。

列站陣與赤山之下,扎軍營於紫塞之傍。

孟冬季節風沙漫天,旌旗被風沙凋傷。

畫角陣陣悲鳴海月,征衣不脫,漫捲天霜。

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賢王。

蕩平匈奴單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將軍收功捷報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凱旋迴歸咸陽。

作品鑑賞

作者以當時胡虜之事為題,以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勾繪了一幅生動的畫卷:胡人桀驁,橫侵塞北,北征之將帥平盪單于,擒其君長,使其種落奔散,凱旋歸於咸陽,使朝廷永無北顧之虞。這首詩在歌頌反擊匈奴貴族侵擾戰爭的同時,也描繪了遠征將士的艱苦生活。

全詩分為四段。前六句寫胡人興兵,戰事驟起。首二句胡人興兵北荒,胡星閃耀,渲染出大戰來臨之前緊張壓抑的氛圍。"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羽書、烽火報警,前線告急的羽書疾馳如電,報警的狼煙烽火晝夜不息,充分表達出前線戰事吃緊的緊張狀態,表現出匈奴敵軍來勢洶洶的場面,為下文寫漢軍將士英勇奮戰做伏筆。三四兩句寫漢軍馳救,救邊的將領率軍出征,兵車森嚴列隊前進。表現出軍隊的臨危不懼,反映出將士們的堅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劍警覺,不安席坐,飛揚的內心也願馳騁疆場,率軍殺敵。天子選將出征,勇猛的將士率軍前進,連山的旌旗布滿戰場,寫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堅定信念。

後"兵威"八句,從側面描寫戰爭。首先是漢兵氣勢雄偉,其聲勢震懾絕域沙漠,殺氣直衝雲霄,表現出將士們浩蕩的禦敵氣勢。其次是列陣開營,在大漠搭起營帳,克服艱難條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後的決戰。隨後四句描寫是沙場苦況,風沙緊,旗凋傷,畫角哀,衣卷霜。立冬時節天氣寒冷,狂風卷集着風沙向戰士們襲來,旌旗颯颯,飄蕩在萬物凋傷的邊塞。"畫角"二句極妙,愁語亦壯。在邊地的月光之下,號角吹響,更顯示出戰爭的淒涼之意。戰士們的鐵衣之上凝聚起層層寒霜,反映出軍旅生活的條件之艱苦,而戰士們不懼艱辛,捨命保國,反襯出戰士們濃濃的愛國情懷。

末六句寫戰勝強敵,凱旋歸來。斬樓蘭,射賢王,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將領,是指擒賊先擒王,表現出軍隊高昂的鬥志。"斬樓蘭"深深表明此次戰爭已經取得戰爭的勝利。平盪單于,種落奔亡,說的是清除邊患,平盪匈奴所屬部落。最終凱歌回京,百姓相迎,報功天子,表現出了戰士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全詩描繪了一幅激烈的戰爭場面,將士們奮力抗擊匈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描寫勝利,但給人更多的並非喜悅之情,而是充滿了悲愴淒涼之感。

名家點評

元蕭士贊《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其詞與《從軍行》同,而兼言燕薊風物,及突騎悍勇之狀。"

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許菊芳《古代邊塞詩詞三百首》:" 這首樂府詩描寫了唐軍將士在外敵入侵時英勇奮戰,立功受賞的全過程,歌頌了他們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全詩結構緊湊完整,將一場大戰寫得有始有終,有聲有色。語言剛勁有力,音調流暢響亮,格調雄壯豪邁,不愧是天才詩人之佳作。"

馬鞍山李白研究所會長詹鍈《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李白描寫了富有特徵的燕薊風物和緊張激烈的征戰場面,明顯是對古題的繼承,但詩中所表現的所向無敵的氣勢和樂觀高亢的情緒卻與古題的慷慨悲壯迥異,這樣一種盛世之音,正源於詩人對唐朝前期強大國力的強烈自豪和高度自信。"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

走進詩人李白

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