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刀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刀魚

來自網絡 的圖片

是一種洄游魚類,與河豚、鰣魚並稱為中國長江三鮮之一。 原產:亞洲的泰國、緬甸、柬浦寨的湄公河、湄南河等流域以及非洲部分地區的水域均有出產。一般成魚體長60-100公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長頜鱭

學名; CoiliaecetenesJordan

別稱; 刀鱭、刀魚

二名法; Coiliaecetene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硬骨魚綱

目; 鯡形目

科; 鯷科

屬; 鱭屬

種; 長頜鱭

形態特徵

​長頜鱭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超過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6厘米,體長、身側扁,向後漸細尖呈鐮刀狀,故而得名。一般體長18~25厘米、體重10~20克。吻短圓。口大而斜、下位。體側兩邊被大而薄的圓鱗,腹具棱鱗,無側線。胸鰭上部有絲狀游離鰭條6根;背鰭、臀鰭各1個,臀鰭長直至尾尖與尾鰭相連,尾鰭小而成尖刀形。頭及背部淺藍色。體側微黃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基部均呈米黃色,尾鰭邊緣黑色。

背鰭條Ⅳ,10~11;臀鰭條Ⅲ,102~112;縱列鱗75~83;胸棱鱗18~22;腹棱鱗30~35;鰓耙外側41~47;脊椎骨77~82;幽門垂16~20。體長為體高的5.6~6.7倍,為頭長的6.6~7.1倍。頭長為吻長的4.2~5.9倍,為眼徑的5.5~7.9倍,為眼間距的3.5~3.9倍,為上頜長的1.3~1.4倍。體形長;側扁,背部較平直,胸、腹部具棱鱗。頭側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頜骨游離,超過鰓蓋後緣,延伸至胸鰭基部,但11厘米以下個體一般不超過鰓蓋骨。上、下頜骨,口蓋骨和犁骨上均有細齒。眼較小,側位,鰓孔大,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較近。胸鰭前有6根鰭條為游離的絲狀體。臀鰭甚長,與尾鰭基相連。腹鰭、尾鰭均較短小。體被薄而大的圓鱗,無側線。頭部、體背部呈灰黑色,身體其他部分銀白色,體側具有藍色光澤。

種群分布

長頜鱭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亞洲馬來西亞、亞馬遜河、婆羅洲西部、普吉島的淡水半鹹水水域,品種為洄游性魚類,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當年幼魚順流而下,聚集在長江開港一帶,肥育生長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

生活習性

長江刀魚是典型的洄游魚種之一。生殖季節從河口區進入淡水區,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游產場作生殖洄游。產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長江刀魚的幼魚也順水洄游至河口區肥育。

平時生活在海里,部分長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親魚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進入生殖季節後,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洄游至河口區肥育,肥育生長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魚不作遠距離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冬。刀魚和鰣魚、河魨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

刀鱭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漸發育成熟, 繁殖期為 4~ 10月。該魚對產卵場要求不嚴, 多在泥質或砂質的 S形或腰鼓形江段產卵, 通常是刀鱭魚汛集中的地段。1 ~ 2齡達性成熟,屬一次性產卵魚, 絕對懷卵量一般在 3萬 ~ 4萬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 受精卵粒漂浮於上層水體孵化發育, 幼魚育肥至秋後或翌年入海。

經濟價值

清明節前的刀魚,因處於長江入海口,淡水與海水的交界處,餌料豐富,肉質鮮嫩。由於產量銳減,物以稀為貴,網上曝出的長江刀魚價格卻令人乍舌,在6000元至1萬元間不等。2012年,在江蘇舉辦的長江刀魚王公益拍賣會上,一條重325克的長江刀魚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價。2013年3月,新華社記者在上海最大水產品批發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調查發現,刀魚由2012年最高價位由每斤8千元跌至4百元。多位經營者表示:公款吃喝受到遏制,致使刀魚價格暴跌。[1]

參考文獻

  1. 刀魚的生活習慣,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