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刁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

刁纂,字奉宗,北魏刁雍長子,做中書侍郎[1]

家族成員

父親:刁雍[2]

兄弟:刁遵刁紹刁獻刁融刁肅

百家姓大全

姓氏:刁 [3]

人口:約 40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252 位。

位於虞姓之後,佟姓之前。

刁姓的來源

刁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刁(Diāo)姓,富有傳奇色彩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刁氏人口:總數在中國排行上為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七萬餘,占全國人口的0.023%。刁姓在百家姓排名:148位。刁氏出自姬姓,源於雕國。《中華百家姓秘典》記載:「周文王姬昌時,有同姓國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後簡改刁姓。」 刁姓的來源:來源於姬姓,古雕國之後;出於職業,古代雕人之後;貂、刀姓所改。

刁(Diāo)姓源出有:

刁姓起源一

皆源於姬姓,周朝時期的諸侯國雕國,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刁,弘農郡(河南、陝西、三門峽往西河流一帶),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更為刁氏。齊有豎貂,晉有刁協。古雕國,故址在今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道鎮蘭家川一帶,在商王朝時期原地多為鬼方民族所居。至商帝武丁(商高宗)執政時期,曾在延安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討伐鬼方民族的戰爭,其在典籍《周易·既濟》中有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文王時期,亦大舉攻伐周邊地區,因延安地區盛有鶻雕(鶚鳥),因稱為「雕」。周武王滅商紂之後(公元前1106~前1104年待考),將兄弟之一封於雕,建有姬姓雕國,其時該地區仍為鬼方民族所占據。

戰國初期,延安地區以南屬魏國之域,以北為趙國領土。秦惠文王嬴駟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率軍大敗魏軍於雕,斬魏軍八萬餘,並俘魏軍大將龍賈。因為雕之地在泰昌山以北,因此稱作「雕陰」,史稱這次戰役為「雕陰之戰」。這一戰役使魏國在軍事上開始走下坡路,其後,魏國被迫將黃河以西之地獻於秦國,延安地區始屬秦國。

刁姓起源二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考工雕人之後,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據史籍《漢書》記載:「雕姓,考工雕人之後。」考工,是西周至秦漢之際對所有技工的統稱,包括了六類三十個基本工種。

在雕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雕人氏,後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亦有取同音字簡筆為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刁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門生漆雕開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論語》中記載有:「子使漆雕開仕。」漆雕開(公元前540~?年(待考)),春秋末期魯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是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他曾經因無罪受刑而致身殘,但他不氣餒,投入孔子門下專攻《尚書》。史稱,漆雕開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在漆雕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漆雕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漆氏、雕氏、刁氏。

刁姓起源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近臣豎貂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姜小白在執政後一心想富民強國,在諸侯列國中成為霸主,所以也就必然要選拔一批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的人才來輔佐他實現這個遠大目標。管仲、隰朋、鮑叔牙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的。齊桓公死後,五個公子爭相求立,豎貂與易牙等殺群吏,逐齊孝公姜昭,立齊中廢公姜無詭,內訌從此擴大,豎貂也在這場政變中喪生。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齊昭公姜潘即位,才徹底平息了豎貂引發的這場內亂,但齊國因此也喪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豎貂在自宮之前,生育有兩子一女。後來豎貂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氏,稱貂氏,此後遂有貂氏一族。但後裔子孫們為了避先祖之惡名,便改取「貂」的同音「刁」、「雕」作為姓氏,稱刁氏、雕氏,在唐朝時期有改為丁氏者。

刁姓起源五

為貂姓所改。據《風俗通》所載,春秋時齊國有貂勃,后姓貂氏。古代雕、貂二姓,後來皆改為刁姓。另據《日知錄》、《復古篇》載,古代刁、雕、貂三字聲同宗異,後統為刁姓。

刁姓起源六

源於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時期的百濮雕題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史籍《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而明朝時期的廣東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學大家黃佐在《廣東通志·圖經》中記載:「海南古有雕題國」。古郁水,即今廣西右江、鬱江、潯江以及廣東西江。今廣西東部、廣東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鬱南縣」,因古郁水而得名。西江由西北往東南流人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題國」,有學者認為應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也有學者認為雕題國是指今台灣省,或指今海南省。秦朝以後,隨着中原人的大批南遷,蜑人逐漸失去了陸上營地,被迫長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漢人同化,逐漸上岸開墾沙田種地,成為農民。仍有一部分蜑民不願放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堅守「以舟楫為家,捕魚為生」的古老傳統,因此在歷史上曾被南下漢人視為低賤的「蜑民」。

蜑人被漢族同化之後,有以先國之名為姓氏者,稱雕題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者,為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有取同音字簡筆為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余者多為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這五大著姓。

刁姓起源七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之際刁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刁,為秦、漢時期的一種軍用品,是一種有柄的小斗(帶把小銅鍋),白天可供一人煮飯,夜間則用來敲擊以巡更,為軍旅必備器具。這種「刁」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將其柄巧妙一點可摺疊,改稱為「軍用飯盒」罷了。製作「刁」的工匠,就稱為刁工。秦始皇曾將收繳的六國兵器「冶以為刁」,毀滅六國遺民能鍛兵造反的工具,來裝備軍隊自己的戰士。

在刁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刁氏,世代相傳至今。

刁姓起源八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復株累若鞮單于雕陶莫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在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後裔子孫中,有隨南匈奴逐漸融入漢族者,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稱雕陶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刁氏、陶氏、單氏等。

刁姓起源九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蘇尼施部落,屬於以部落圖騰崇拜為氏。在文獻《新編千家姓》和史籍《新唐書》中皆記載:「唐有鼠尼施。」

到武則天執政後期,下令將鷹娑川鼠尼施部內遷,鼠尼施部族人反抗而自遷川黔之地,在三國蜀漢時期逐漸與當地故西羌部落融合,相對集中分布於滇西遂久(今雲南麗江)、瀾滄江流域金州(今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冊亨、望謨一帶),成為後來西南夷的先民之一,族人多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鼠氏;亦有以部族圖騰「大鼠」即貂為姓氏者,稱貂氏,後有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刁姓起源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刁落氏,亦稱多囉氏、啁嚕嚕氏,滿語為Dolo Hala,漢義「內」,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所冠漢姓為刁氏、高氏、趙氏等。

⑵滿族多興氏,滿語為Dohing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漢姓中有刁氏。

刁姓起源十一

源於傣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雲南傣族刀氏土司世家後裔,有改姓氏:為刁氏者。到了清朝時期,雲南建水州慢車鄉土舍、鎮沅土府、四川建昌道紅卜苴土百戶等均有刁氏。傣族,古代時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後吸取漢文化逐漸採用了姓氏。在史籍《希姓錄》中記載:「王驥平麓川,賜夷人怕、刀、剁三姓,後染華風,改為刁氏。」

其中的刀氏族人世為傣族土司,在穩定雲南地區民族團結和促進經濟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之中,刀氏族人中有易改為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刁姓起源十二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武官冠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所有的五品以上武將的冠帽上皆有貂尾為飾,是一種身份象徵。

在漢朝武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具有「貂尾冠」而榮,因有稱貂氏者,後多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刁姓起源十三

在古今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人以刁為姓。如在明朝末年,居住在羌水、鮮水六月的土族人因故向外遷徙,後被定居之地的人稱為「羌鮮孔」。由於土語中羌字的含義為「刁鳥」,簡化為刁,因此他們也以刁為姓,成為土族刁姓的重要一支。而在雲南一帶的傣族民族中,原有姓氏:刀,後來,其中的一些人又改姓與它寫法和讀音都極相近的刁,從而成為刁姓的一員。此外,當代滿、蒙古等民族中,也都有一些以刁為姓的人。

刁姓起源十四

公元前210年,先祖嬴政病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其後胡亥掌權大肆屠殺宗室,嬴政兒子公子刁為避免遇害,被迫逃離關中,遷居山東,改名「刁」。

刁姓的分布

刁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六萬九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3%左右。

戰國時齊襄王有處士貂勃,有的古籍也寫作刁勃,漢時有齊之商賈刁間,這幾位名載史冊之人物,都是當時的齊人,再結合豎刁,可見刁姓的最早發源地是山東。新莽時期有義軍首領、東海(今山東省郯城)人刁子都,東漢有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刁韙見諸史冊,徐州和山東相接,以前又曾歸屬過山東管轄,所以刁姓起源於山東。漢末三國魏晉時,刁姓在渤海郡和弘農郡繁衍得十分興旺,成為此兩郡之名門大族,其中以刁姓渤海郡望最為興旺,表現十分搶眼。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板蕩,晉室被迫南渡,渤海饒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協亦避難南渡,為當朝尚書令,後被奸臣所殺,但其子孫顯貴於當朝,其孫刁逵兄弟三人俱經商發家,僅刁逵一人就置田產數萬頃,奴婢至數千人,後劉裕誅刁民,刁姓有回歸北方者,但有刁姓血脈留居江南。北魏時,刁協五世孫刁整因河北喪亂,遂奉母客齊州(今山東 濟南)。隋唐兩代,刁姓繁衍之主流依舊在北方,但在江浙皖鄂的南方諸省均有刁姓人家入居。唐昭宗天復中,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刁光胤避地入蜀(今四川省)。唐末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刁彥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其有子徙居潤州丹徒(今江蘇省鎮江)。除此以外,刁姓由於避亂亦有進入湖南、江西者。宋元兩代,今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均有刁姓人入遷。元末明初,有刁清自福建寧化石壁遷廣東潮州揭陽。生子四,分遷興寧、長樂、海陽。續衍潮陽龍川、新界以及廣西。山西刁姓作為明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東北、甘肅、天津等地。歷清,刁姓分布之地愈廣。

如今,刁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貴州、湖南多此姓,貴州、湖南二省漢族刁姓約占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刁姓的郡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日山西、陝西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設置的。北魏時期設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置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上 郡:古翟國屬地,秦朝時期設為上郡。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初更名為翟國,農曆7月復為上郡。匈奴占領期間歸都尉治,塞外匈奴時期歸障,屬於并州。上郡下轄二十三個縣: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王莽時期稱上陵疇。木禾、平都、淺水,王莽時期稱廣信。京室,王莽時期稱積粟。洛都,莽曰卑順。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時期稱黃土。襄洛,王莽時期稱上黨亭。原都、漆垣,王莽時期稱漆牆。奢延,王莽時期稱奢節。雕陰、推邪,王莽時期稱排邪。楨林,王莽時期稱楨□。高望,北部都尉治,王莽時期稱堅寧。定陽、高奴,有洧水,王莽時期稱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王莽時期稱堅寧小邑。雕陰道、龜茲國,當時屬於國都尉治,設有鹽官。

刁姓的堂號

弘農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翟國堂。

藏春堂:宋朝時期的刁約,做學問、做文章都很刻苦。開頭做館閣校理、後進使館、又當揚州知府。辭官回來,在潤州安家,號「藏春塢」。蘇東坡送他的詩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連你的拐杖、鞋子都飽藏着春天的溫暖。

「藏春堂」現被安徽五河支系始祖刁國寶後裔定義為本支宗祠堂號,且全國唯一支系使用「藏春堂」作為宗祠堂號。

安徽五河刁氏宗祠(藏春堂)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座落五河縣朱頂鎮西堌村,漢族祠堂建築,系刁國寶公八世孫刁翔所公建,距今2015年已有357年歷史,三進兩廂,正祠大殿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青瓦覆頂,飛檐走櫊,氣勢恢宏,享堂三間,門頭二間,廚房二間,祠基五畝,圍牆一周,祭器俱備。

祠堂正殿之前,方庭大院,銜南山來龍去脈,背倚大圓,吞淮河浩浩千里,東河龜山為祠守護,旭日初升,暉水相映,漪漣跳躍,氣象萬千,大有撒金拋銀,錦鱗騰龍之兆,西邊一望無際,沃土千里。

然十年浩劫,刁氏古貌宗祠毀之劫難,余者一遍瓦礫,在族人精心保護下僅存正祠大殿三間,已蒼老不堪,仍可見昔日藝術風貌,風韻猶存,雖經多次修復,但與當年風貌已相去甚遠。

(安徽五河藏春堂國寶公十九世孫 刁連勝)提供

刁姓的姓氏源流

一、刁diāo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龍口、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族、傣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凋」,《風俗通》:「齊大夫童刁 (按:或稱 『堅刁』。) 之後。」此以名為氏。

2、或與貂通。《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復古編》云:「刁、貂聲同而字異,本一姓。」顧炎武《日知錄·雜論·氏族相傳之訛》載:「古書 『刁』 與 『貂』 通。齊襄王時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

3、或為刀姓所改。或云:「刀有 『貂』 音,後別作刁。」明代雲南刀姓,或改為刁氏。又,刁姓或避難改為刕氏。

4、《姓氏詞典》據《新纂氏族箋釋》注云:「系改姓,源於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改為刁氏。」

5、土族之刁姓居民原駐牧於羌水、鮮水之地。明萬曆年間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縣的羌鮮台,因羌鮮地方的人住過此地而得名。後他們又遷到今樂都縣的木直溝,再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東溝鄉。因其所來,故稱之為「羌鮮孔」(來自羌鮮地方的人)。羌,意為「刁鳥」,省易作「刁」。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

二、刁

刁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4%。尤以貴州、湖南二省多此姓,兩省漢族刁姓約占全國漢族刁姓人數64%。

刁姓起源:春秋時齊桓公寵臣豎刁之後,子孫以名為氏。戰國時齊國處士貂勃之後。「刁」、「貂」聲同字異,本一姓也。明時雲南刀氏有改姓刁者。清時雲南建水州慢車鄉土舍、鎮沅土府、四川建昌道紅卜苴土百戶等均有姓刁。土、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刁姓名人:

刁紹,官至武騎侍郎、汝陰王天賜涼州征西府司馬。

刁逵,晉時饒安人,廣州刺史。

史籍記載

魏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刁)雍長子纂,字奉宗。中書侍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