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子電流假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分子電流假說

安培認為構成磁體的分子內部存在一種環形電流——分子電流。由於分子電流的存在,每個磁分子成為小磁體,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通常情況下磁體分子的分子電流取向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產生的磁場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當外界磁場作用後,分子電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兩端顯示較強的磁體作用,形成磁極,就被磁化了。當磁體受到高溫或猛烈撞擊時會失去磁性,是因為激烈的熱運動或震動使分子電流的取向又變的的雜亂無章了。

簡介

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把磁體與磁體、電流與磁體、電流與電流、磁體與電流這種種磁相互作用歸結為電流與電流的作用,建立了安培定律,開創了把電和磁聯繫起來的磁作用理論;另一方面,以分子電流模型取代磁荷模型,從根本上揭示了物質極化與磁化的內在聯繫,因為分子電流無非是電荷的某種運動。

評價

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在當時物質結構的知識甚少的情況下無法證實,它帶有相當大的臆測成分;在今天已經了解到物質由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中有繞核運動的電子,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分子電流」是由原子內各電子繞原子核的軌道運動、各電子的自旋運動以及原子核的自旋運動構成的。由此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分子電流」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可能性」、「宏觀電流」和「分子電流」三個階段,這符合人們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認知過程.「分子電流假說」由安培提出,也是和他所特有的科學素質分不開的.回顧安培所生活的年代,特別是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以後,許多科學家都在從事電與磁的聯繫方面的研究,如:英國的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法國的畢奧(Jean BaptisteBiot,1774~1862)和德國的塞貝克(Thomas JohannSeebeck,1770~1831)等等.他們都絕非等閒之輩,倘若安培不是及時地重複和發展奧斯特的實驗,倘若安培不是立即接受菲涅耳的建議,即倘若安培不具備在科學上極其敏感,最能接受他人成果的獨特素質,也許「分子電流假說」的提出者就要易人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