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分粥的故事19世紀中期,一場淘金潮席捲了美國西部,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向美國西部涌去,但是,在美國西部地區,經濟匱乏,生活水平落後,這讓淘金之路異常艱辛。
一開始,大家都還是出手闊綽,大把花錢,然而,年復一年,絕大部分人沒有淘到金子,反而花光了積蓄。有相當一部分人放棄了淘金夢,也有一部分人在淘金路上撒手西歸,只有一小部分人還在執着的堅持着淘金夢。
有七個淘金者,走到了一起,他們身上的錢所剩不多,於是,大家商量在一起吃住,將七個人的錢財全部集中在一起,每天喝粥度日,這樣可以熬過一段時間。
然而,隊伍剛剛組建起來,問題就來了,要想在西部呆的時間更久,以便找到金子,就必須讓僅剩的錢財更充分的利用,於是,大家認為從那天開始,每天拿出一小部分錢財,然而,他們發現,這每天的錢財只能買粥,於是,最後,大家一致決定,從今往後,天天吃粥。
一開始,大家圍坐在粥桶旁,很隨意的吃粥,這樣一來,吃的快的人吃的稍微飽一些,慢的人則吃不飽。久而久之,有人開始不滿,於是,他們想了辦法,通過平均分配的方式進行分粥,這樣,大家就不用搶了。但是,誰來分粥呢?於是,他們決定以抓鬮的方式判定誰來分粥,每天輪換一個。
可是,問題又來了,每周下來,大家發現,只有一天是吃飽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只有這一天,才會給自己分很多粥。
很明顯,這行不通,大家又開始想辦法,如何更好的分粥呢?
後來,他們想到推舉一個人來分粥,這個辦法比起每個人輪換一天的辦法的確強多了,然而,時間一長,問題又來了。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其他六個人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分粥的人,搞得隊伍一片烏煙瘴氣。
於是,大家又重新商定分粥方式,有人就提議,可以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其他四個人則組成評審委員會,分粥的時候,先由分粥委員會分粥,再由評審委員會評審,審核通過後,就可以吃粥了。
果然,這個辦法很快奏效,然而,時間一久,弊端也顯露出來,大部分時候評審委員會都不滿意分粥委員會的勞動結果,這樣,等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而且使得大家淘金的時間減少了。
之後,大家又開始想其他方式,最後,有人提議,同樣是輪流分粥,但和之前的辦法稍微不同,那就是先不固定飯碗,由分粥的人平均分配七人的粥,分好後,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才能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粥。
終於,這個方式讓每個人心裡都非常舒服,也覺得非常公平,這個方式一直被沿用到七個人分開的那天。
原來,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個分粥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認了。
本故事中,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卻有不同的效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制度。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