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組交換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分組交換技術

分組交換技術(Packet switching technology)也稱包交換技術,是將用戶傳送的數據劃分成一定的長度,每個部分叫做一個分組,通過傳輸分組的方式傳輸信息的一種技術。它是通過計算機和終端實現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在傳輸線路質量不高、網絡技術手段還較單一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一種交換技術。每個分組的前面有一個分組頭,用以指明該分組發往何地址,然後由交換機根據每個分組的地址標誌,將他們轉發至目的地,這一過程稱為分組交換。

簡介

分組交換技術是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除了打電話直接溝通,分組交換在每個分組的前面加上一個分組頭,用以指明該分組發往何地址,然後由交換機根據每個分組的地址標誌,將他們轉發至目的地,這一過程稱為分組交換。 進行分組交換的通信網稱為分組交換網。從交換技術的發展歷史看,數據交換經歷了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綜合業務數字交換的發展過程。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傳送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着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字段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評價

分組交換由Donald Davies和保羅·巴蘭在1960年代早期發明。有人認為倫納德·克蘭羅克也是分組交換的發明者,但是Davies在去世之前爭辯這一點並指出,克蘭羅克的研究實際上是關於排隊論,也就是分組交換的關鍵理論基礎。克蘭羅克出版的著作中未顯著提到過把用戶消息分割成段,並通過網絡分別發送他們,這是巴蘭和Davies最重要的創新。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占一條物理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到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雙方一直占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閒時,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程的終端間互通。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絡傳輸時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報文交換適用於傳輸的報文較短、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網絡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