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分配結構》是中國經濟知識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目錄

名詞解釋

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各部門、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及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比例。社會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看,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前者主要分配於生產領域,後者主要分配於消費領域。從價值形式上看,表現為社會的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構成及比例,決定着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及積累基金,其中主要是積累與消費及其內部的構成、比例;從國民收入的分配來看,積累基金中有擴大再生產基金、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社會後備基金之間的比例關係,消費基金中有國家管理基金、文教衛生基金、社會保證基金、生產工作者的勞動報酬基金之間的比例關係。從社會生產的價值構成來看,包括C、V、M三部分的比例關係。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包括V和M兩部分的比例關係。在剩餘產品價值的分配中,包括稅金、利潤和企業留利的比例關係。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了不同的分配結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一無所有,工人一年勞動所得僅是維持其勞動力再生產的工資,而創造的剩餘價值全部為資本家瓜分占有。資本主義的積累則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結果導致了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相對狹小的矛盾。積累和消費之間存在深刻的對抗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歸勞動人民公共所有,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按照有利於勞動人民的原則進行分配,以滿足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需要。積累和消費之間存在着一致性的關係。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分配結構能夠達到充分地合理。社會主義國家能通過計劃,自覺地安排和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自覺地安排和調整積累基金內部生產性積累和非生產性積累的比例關係,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之間的投資比例關係。為自我服務的重工業和為農業、輕工業服務的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係,自覺地安排和調整消費基金內部個人消費與社會消費的比例關係,工人、農民與知識分子收入之間的比例關係,從而正確地處理好人民群眾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係,保證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順利地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