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切(拼音:qiē,qi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切的古字是"七",甲骨文的"七"字像把物品切斷,篆書時加刀旁分化出"切" 。切的本義即用刀切斷,讀qiē。又表示相接、貼近,讀作qiè。

由切近又引申為急促、急迫、間隔時間短。切還指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切也是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即反切。幾何學上稱直線與圓周、圓周與圓周或者平面與球面無限逼近並成為一點為切,這一意義讀qiē。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切

拼音; qiē、qiè

注音字母; ㄑㄧㄝ、ㄑㄧㄝˋ

平水韻部; 入聲九屑、去聲八霽

五筆; AVN(86);AVT(98)

倉頡; PSH

鄭碼; HDYD

部首; 刀

總筆畫數; 2+2

統一碼; 5207

四角號碼; 4772₀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級; 一級(0107)

文字源流

古代的"切"字,是形聲字兼會意字。右邊的"刀"字是形符,表示跟"刀"這種工具有關,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左部的"七"作聲符,指示讀音。"七"的甲骨文作圖A,就是將一根棍棒攔腰切斷,它是最早的"切"字。當"七"字用作數詞後,古人不得不"七"的基礎上加上"刀"新造了"切",以作為"切斷"之義的專用字。"切"的字形古今變化不大,有的隸書將"七"寫作"十"字形(圖2),可看作是沿襲了甲骨文的寫法。楷書將"七"彎曲的豎畫寫作豎提"㇙"。"切"的左旁不能寫成"土"。

"切"字本義指"用刀割斷物體",被切斷的物體只有在與刀具的緊密接觸之下才能被切開,從這個意義上說,"切"也有兩物相接觸、相摩擦的意思,不過這時它要讀作"qiè"。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脈搏來診斷病症,含有接觸的意思;接觸或摩擦就要十分貼近,所以,"切"也含有"貼近"或"近"的意思。例如:"切身""切齒""切膚"。"切"還有"符合""迫切""務必""正好"之意,如"切題""迫切""切記""切中"等等。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刀部】千結切(qiē)

刌也。從刀七聲。

說文解字注 刌也。

段注:二字雙聲同義。古文禮刌肺,今文刌為切,引伸為迫切,又為一切。俗讀七計切。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從刀,七聲。

段注:千結切,十二部。

廣韻

七計切,去霽清 ‖七聲至1部(qì)

切,眾也。又千結切。

千結切,入屑清 ‖七聲質1部(qiē,又qiè)

切,割也。刻也。近也。迫也。義也。《說文》:"折也。"千結切。八。

【注釋】①今讀有qiē、qiè二音。②折:當依《說文》改作"刌"。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切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qiē,又qi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千結切,音竊。《說文》:刌也。從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注: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為膾。

又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逼切也。

又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又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注:師古曰:切,要也。

又《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注:切,按也。

又《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又《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又《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注: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qì)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計切,音砌。眾也。

又一切,大凡也。《前漢·平帝紀》:一切滿秩如真。注: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又《韻補》:砌或作切。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

又叶音刺,與刺通。《儀禮》注:采時世之詩為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七"的第二筆乚(豎彎鈎)改㇙(豎提)。"七"窄"刀"寬,頂部"七"高,底部"刀"低。"七",首橫從橫中線起筆,㇙(豎提)的提尖伸向田字格中心。"刀",㇆(橫折鈎)起點與"七"首筆橫持平,撇筆撇尖伸向"七"下。

書法欣賞[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