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聲墓志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伯聲墓志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卷四十三·志銘八首。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慶曆之間,余家撫州。州掾張文叔與其內弟劉伯聲從予游。余與伯聲皆罕與人接,得顓意以學問磨礱浸灌為事,居三年乃別。後數年,余以貧而仕,見伯聲於京師,年益壯,學日以益。又數年,余校書史館,伯聲數過余,飲酒談笑,道舊故相樂也。伯聲未老,然以疾故,亦衰矣。既而余去京師而東,更七州,至於亳。伯聲子之美來告曰,伯聲死八年矣,將死時,命之美屬余銘。其言曰,葬而不得余銘,如不葬也。余惟伯聲始從余游,至今三十年,見其少壯,至於有疾而衰,與之故最久,於其死而托銘於余,故不得而辭也。伯聲諱震,為人質厚沉深,寡言笑,恂恂蹈規矩。與人游,見其一善,若恐不能及;見其一失,若恐不能拔。其篤於誼如此。讀書有大志,慨然欲有為者也。少孤能自立,尤貧,然營疏屬之葬、孤至之嫁娶,忘其力之不足也。數以進士薦於鄉,卒不合。晚乃得試將作監主簿。曾大父澤,左補闕,贈吏部尚書。大父居仁,單州單父縣主簿。考,濟州司理參軍。其先清河人,自吏部葬開封府之東明,今為東明人。伯聲卒於熙寧五年二月戊戌,年五十有三。葬於東明之陽山鄉白駒里,以元豐三年十一月某甲子。妻賈氏,尚書比部員外郎式之女。子四人,曰之美、之純、之奇、之邵。二女,嫁倪良器、李日新。張文叔名彥博,余為之敘其文者也。銘曰:
敏於求己,尚行寡言。篤於求古,廣見多聞。有既畀之,而施則屯。維舊則信,以諗後人。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劉伯聲墓志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