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心武精選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心武精選集

《劉心武精選集》是從劉心武先生的眾多已發表作品中精選出最能代表作者風格、最能展示作者各階段文學歷程的作品集。其中包括《班主任》《大眼貓》《白牙》《木變石戒指》《人面魚》等經典作品,共收錄短、中篇小說13篇。劉心武在197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文學史家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開端之作,儘管現在看來這篇小說顯得有些簡單化,可是,新時期文學的源頭,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篇小說在當時影響非常大,直接引發了當代文學各個流派,比如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反思文學等等的產生。短篇小說《白牙》是劉心武后期小說的代表作,白描中透露着荒誕,精緻簡潔到了極點。《木變石戒指》創作於10多年前,它們大多是被稱為「民俗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有的被改編成了影視劇,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本次再次精選劉心武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對當代文學家作品的又一次梳理,為當代文學環境增加一份養料。要了解近半個世紀中國當代作家的心路歷程,劉心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他是一個不可抹殺的文化存在。

基本內容

中文名:劉心武精選集

頁數:465 頁

品牌:北京燕行天下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ISBN:9787540234089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開本:32 開

作者:劉心武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劉心武精選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長篇小說《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獎。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陸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錄製播出《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回後真故事》系列節目共計61集,並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劉心武續紅樓夢》,引發國內新的《紅樓夢》熱。2012年出版《劉心武文存》40卷。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築評論和散文隨筆寫作。

圖書目錄

劉心武:穿越這個時代

班主任

大眼貓

木變石戒指

黑牆

五一九長鏡頭

公共汽車詠嘆調

白牙

黃傘

紅蛙

人面魚

護城河邊的灰姑娘

塵與汗

站冰

序言

1993年,我受一家雜誌的委託,去採訪劉心武,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此前,我已經讀過了他發表的大量作品,深受其影響,我是帶着崇敬的心情,作為一個大學畢業剛剛參加工作的小記者,去採訪他的。他的家在安定門外護城河邊的一幢塔樓里。進門之後,我看到客廳不大,但是屋子裡盆栽植物生機盎然,3隻大花貓在跳上跳下地警覺地觀察我。我記得那次採訪很成功,因為我對他的作品耳熟能詳,所以,我們聊得很愉快。第一次的印象裡面,劉心武非常和藹可親,知識淵博,視野開闊,觀點犀利但又待人寬厚。

那個時候我20多歲,在一家報社工作,精力旺盛,白天寫新聞,晚上寫小說,一年能夠發表20多篇小說。一年後的某一天,他出其不意地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問我,很多文學雜誌上那個和我同名的寫小說的,是不是我。我告訴他就是我。他很高興,說,他正給華藝出版社主編一套「城市斑馬叢書」,希望我把那些小說編輯整理好給他,可以出一本小說集,就放到叢書里。他還告訴我,這套叢書還有朱文一本,張小波一本,都是第一次出版的小說集。並且,他主動說:「你的小說集的序言,我來寫!」

我很高興,確實有受寵若驚之感,也非常激動,於是趕緊整理好了一本小說集《城市中的馬群》,交給了他和出版社。我18歲的時候出版過一本小說集,可是,畢竟那是少年寫作,不值一提。而這本書,才是我邁上文壇真正意義的第一本書。我想當時不僅對我,對朱文和張小波應該也是如此。而他給我寫的序言的題目叫《和當下共時空的文字》,準確地捕捉到了我的小說的意義和特點,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可以說我邁上文壇,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劉心武的「第一推動」。 從此,我們就經常聯繫了。10年間,我們還做了多次對話,對當下的文學和文化問題,對城市建築和規劃發表了看法。過去,我聽一些作家說,他的脾氣有些怪,可是,10多年的交往,我從來沒有發現他的脾氣古怪過。而且,他屬於那種一旦接受了你,和你成了好朋友,關係就一直很好,很不容易改變的人。記得劉心武曾經給我講過,10多年前的一天,他讀到王小波的一些作品,非常喜歡,就想盡辦法找到了王小波,請他吃飯聊天,寫評論文章。本人也記得曾在劉先生組織的聚會上與王小波兩次見面。不僅有王小波,他還約了另外的兩個朋友,就在離他家不太遠的一個餐館裡。都是劉老師做東,談天說地,大家聊到很多與文學、文化有關的問題。我清楚地記得,席間,王小波有些話說得非常尖銳且很有意思。大家喝了不少酒,王小波很能喝酒,每當他輕微地醉了的時候,臉紅紅的,說了很多有趣的話。深夜,我們散場走出去,他曾問王小波:「你做自由撰稿人,稿費不夠養活自己怎麼辦?」王小波笑了,說:「我還有個大貨的車本,我當貨運司機肯定沒有問題!」沒有想到不久之後,他就心臟病發作去世了。在電話里,劉老師和我敘談起他,嘆息和惋惜了很長時間。

劉心武經常給一些年輕的作家提供機會。某一天,他和法國大使館文化專員吃飯,那個專員是一個漢學家,也是他的作品的翻譯者和研究者,他就特意地帶上我和祝勇參加,不遺餘力地推薦我們。後來,我的幾種法文本小說的翻譯出版,也都是他牽線搭橋。有時候他顯得很仗義,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舉辦中,他出版的作品法文翻譯本在短時間就超過了6種,法國最有影響的報紙《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都對劉心武的作品進行了熱烈深入的評介。

劉心武總是對處於邊緣地位的作家非常關注。我還記得,在王朔的小說遭到各種批評的時候,他能夠寫文章支持王朔,對王朔大為讚賞。我記得還有一年,作家協會開大會,他聽說王朔、余華這些人既不是會員也不參加那個大會,就對我說:「一個作家代表大會,連王朔和余華都不參加,還叫什麼作家代表大會!」

作家王剛也是一個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人物,前些時候出版了一本長篇小說《英格力士》,劉心武很喜歡,立即撰寫了書評,還請王剛一起吃飯聊天。後來我見到王剛,他給我說起來這件事情,忽然就有些哽咽了。王剛是一個新疆出生的剛強漢子,他一直很少和文壇人士來往,因此,當一個前輩作家十分真誠地、充滿了激情和喜悅地欣賞他的作品,不遺餘力地推薦他的作品,從來都覺得自己是邊緣化的王剛,當然會很感動,我很理解他的哽咽。一晃10多年過去了,這些年月,我們一些年輕的作家借着給他過生日的由頭,喝了好幾次酒,每一次場面都非常熱鬧,也非常令人難忘。1993年,8卷本《劉心武文集》出版,收錄的都是他30年來最重要的作品,包括《鐘鼓樓》《四牌樓》和《棲鳳樓》3部長篇小說,還有中篇小說《如意》《木變石戒指》《小墩子》,短篇小說《班主任》《白牙》,紀實文學《五一九長鏡頭》,兩部非虛構作品《私人照相簿》《樹與林同在》,以及他的一本日記體散文集《人生非夢總難醒》,談人生、友誼與愛情的散文集《獻給命運的紫羅蘭》。2012年,40卷的《劉心武文存》出版,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他所種的「四棵樹」(小說樹、散文隨筆樹、建築評論樹、《紅樓夢》研究樹)的累累果實。 劉心武在197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文學史家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開端之作,儘管現在看來這篇小說顯得有些簡單化,可是,新時期文學的源頭,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篇小說在當時影響非常大,直接引發了當代文學各個流派,比如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反思文學等的產生。短篇小說《白牙》是劉心武后期小說的代表作,白描中透露着荒誕,精緻簡潔到了極點。中篇小說《如意》《小墩子》和《木變石戒指》大都創作於10多年前,它們大多是被稱為「民俗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有的被改編成了影視劇,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而談起劉心武小說的扛鼎之作,當然是「三樓」系列:長篇小說《鐘鼓樓》發表於1984年,這部小說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當代》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和北京市政府獎。這部小說的結構非常巧妙,用橘瓣式的結構,寫了一天的事情,通過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禮,寫到了幾十個人物,從一天延伸到了幾十年,有着大量的民俗的、社會學的信息。獲得了上海市文學大獎的長篇小說《四牌樓》,以及後來的《棲鳳樓》,繼續延續着他對北京民俗與文化心理積澱和生存範式的探索,3部長篇構成了3座令人矚目的小說山峰。這3部長篇小說構成的「三樓系列」,我覺得和198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埃及作家馬哈福茲的代表作「三街系列」——《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相比,毫不遜色。對這3部小說的解讀與評價、細讀與研究也才剛剛開始。 .

他的《五一九長鏡頭》是當代紀實文學的先驅之作,通過對1985年一次北京的足球騷亂事件,透視了當時國人的普遍心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人們爭相傳閱以為快事。而《私人照相簿》則是在《收穫》雜誌開設兩年的專欄,通過對一些普通中國人家藏照片的解讀,描繪了經歷歷史滄桑巨變的中國人及其家庭的命運。長篇非虛構作品《樹與林同在》,仍舊是普通人的一曲漫長而溫暖憂傷的命運歌謠,他為一個很普通的北京人任眾,寫下了一本圖文傳記,表達了他十分獨特的文學觀,那就是,中國人都是由「任眾」這樣的普通人組成,是他們構成了民族的森林。

劉心武的兩冊散文集《人生非夢總難醒》和《獻給命運的紫羅蘭》,是他200多萬字散文隨筆中的精華,表達了他歷經歲月滄桑之後對人生、婚姻、愛情和命運的思考,也是一個作家對人生最真切的感悟,發表出版的當年都深受年輕的讀者喜歡。

從1977年他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始,一直到《劉心武續(紅樓夢)》,他在國內外出版的各種版本和翻譯本的作品單行本,不算《文集》《文存》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40種。像他這樣有着耐力和活力的長跑運動員般的作家,現在並不多見了。

一直到今天,無論在文壇的中心地帶,還是邊緣地帶,無論在風口浪尖上,還是在波谷地帶,劉心武都泰然處之,神情自若,只是拿作品不斷地說話,不斷地參與着當下的文學進程。因此,要了解近半個世紀中國當代作家的心路歷程,劉心武是一個繞不過物,他是一個不可抹殺的文化存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