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懷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懷山
劉懷山
原圖鏈接
出生 (1948-01-01)1948年1月1日
遼寧省錦州市
國籍 中國
別名 劉棣,字懷山,
教育程度 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劉棣,字懷山,1948年生於遼寧省錦州市,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先後任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創作室主任。1997年遷居廣東深圳市,現移居北京。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社員,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美協深圳創作中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三峽畫院副院長,東方美術交流學會副秘書長,2012年6月,受邀成為海協會書畫交流協會創會理事 。

《草原長城》[1]

個人簡介

劉棣,字懷山, 1948年生於遼寧省錦州市, 1964年考入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分配至內蒙古呼倫貝爾市。 1978年,調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室任編輯; 1981年,任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後任創作室主任。 1997年遷居廣東深圳市,現移居北京。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社員,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美協深圳創作中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三峽畫院副院長,東方美術交流學會副秘書長, 2012年6月,受邀成為海協會書畫交流協會創會理事 。其作品渾厚雄健,工寫俱精。以人物鞍馬、塞上風情見長,兼擅山水、花鳥、動物。[2]

藝術年表

  • 1972年其作品《草原長城》(與張冠哲合作)入選文化部、中國對外友協舉辦的「現代中國繪畫展」赴國外展出。70年代曾出版多種作品,其中國畫《邊疆春色》
  • 1974年發表於《人民日報》。
  • 1978年初,被推薦到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參與創作。
  • 1984年於黑龍江美術館舉辦畫展。
  • 1988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
  • 1989年於新加坡舉辦畫展。
  • 1990年於法國巴黎舉辦畫展。
  • 1991年至1993年,在日本東京、新瀉等地舉辦畫展。
  • 1995年應台灣太平洋基金會邀請赴台北舉辦畫展。
  • 1996年於香港萬寶堂畫廊舉辦畫展。
  • 1997年於深圳美術館舉辦畫展。
  • 1999年於青島中國美協展覽中心舉辦畫展。
  • 2001年於廣東汕頭中國美協展覽中心舉辦畫展。
  • 2002年參加《水墨延伸》當代中國畫名家人物、山水、花鳥聯展。
  • 2003年參加文化部文化交流中心舉辦的中國當代名家展赴韓國聯展。
  • 2004年應中國駐法使館之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參加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動,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廈舉辦中國文化周畫展(同時受邀參展者為畫家吳冠中先生、張遠林先生,攝影家哈達先生)。
  • 2004年劉懷山作品畫展在全國政協禮堂榮寶齋舉辦。
  • 2005年,應柬埔寨文化部之邀,參加中國美協赴吳哥窟寫生團。
  • 2006年,應美國洛杉磯《中國日報》之邀,赴美舉辦畫展。
  • 2007年,劉懷山藝術作品展在青島榮寶齋舉辦。
  • 2015年,3月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翰彩文華——劉懷山書畫展」[3]

獲得榮譽

近年來在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新加坡、法國巴黎、柬埔寨、台北、香港等許多大城市舉辦個人畫展十多次。作品與事跡先後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瞭望周刊》、光明日報、香港明報月刊、歐洲時報中文版刊載與介紹。

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深受畫壇、藏界推重,出版有《劉懷山畫集》(人美版)多種,著作有《名家畫范、劉懷山畫山水》《名家畫范、劉懷山畫駱駝》(人美版)等。劉懷山先生的業績已錄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錄》、《中國美術年鑑》、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撰的《有成就者》、《世界名人錄》、以及美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五百名領先人物》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多件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大會堂、中國畫研究院、釣魚台國賓館、法國華僑總會、以及日本、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等諸多國家私人及博物館收藏。在當代中國畫界,建樹卓絕,為深具傳統文脈的代表名家。中華博物[4]

藝術風格

追尋中國畫的傳統

劉懷山先生的中國畫作品題材廣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鳥,且都極具功力,有他自己獨特的筆墨畫路和語言風格。懷山先生揮筆作畫,提筆落墨,往往隨意而輕鬆,勾勒點染,顯示出自由奔放的大氣度。他畫山水和花鳥如此,畫人物如鍾馗,畫走獸如馬,也如此。然而,在那看似簡單的筆墨中,卻飽含了他長期的創作實踐所養就的紮實的筆墨技巧,還有他與生俱來的非凡的藝術氣質、聰慧和才情。

不懈探索藝術之道

畫,是懷山先生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每次提到畫,他身體的細胞就像被激活一樣立刻投入其中,懷山先生愛畫,愛畫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神韻。

道,是懷山先生不懈探索的又一個話題,他始終認為,藝術之道,與世界萬事萬物的規律相通,符合自然之道的藝術品才能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懷山先生認為,「意」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的形成是源於自身的,不屬於任何其他畫派的繼承或轉型,有着自己一脈相承的傳統,很早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開創中國畫理論的顧愷之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出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國畫從一開始就不是以臨摹為主的,而是重在神,取神遺形。中國畫的象徵意義濃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融合藝術、文學、書法、篆刻於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

在懷山先生的創作中,他不斷探索和感悟藝術之道,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理論和藝術思想。

由於創作成績突出,1978年,劉懷山被推薦到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參與創作。作為創作組中最年輕的一位,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意識形態對中國畫的干擾,中國畫之傳統文脈幾乎被徹底切斷。院校出身,而且已歷多年創作的劉懷山,雖崇慕中國畫,但似乎尚未窺其堂奧。而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匯集了當時的一流中國畫家,如黃胄、李苦禪、陸儼少、何海霞等,皆一時耆宿。可以說,中國畫的精要,就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筆下。劉懷山此時可謂大開眼界,對於一個有高遠追求的青年畫家來講,朝夕與這些大師相處是難得的機緣。他不敢懈怠,恭敬地向諸老討教,常有觀其一筆、聞其一言,勝讀十年書之感。通過這一時期的耳濡目染,劉懷山遂對中國畫之理解發生了質的變化。

從此,劉懷山徜徉於傳統繪畫的探究與學習中,他悉心揣摩梁楷、石恪之筆墨意蘊與風神氣象,體會古人作畫之心境胸臆以及放筆抒寫之疾迅舒緩。他鑽研黃慎、任伯年的畫作,體驗其用筆寫意之情態神趣,逐漸使自己的人物畫走出以素描造型為要的狀態,向着中國畫重氣韻、重神采的境界邁進。

劉懷山的畫風雄放清峻,他的作品綻放出大氣磅礴、酣暢淋漓的效果。他說,寫意一定要遺形取神,謹毛而失貌,要取其大的體勢尤重內在精神。所謂「重神遺形」是說,為突出神采所在,不妨誇張,變形。畫是有重點的,有畫眼的,只有層次分明,把與神無關的細節都捨棄掉而抓住畫眼,抓住最吸引人的地方,精微處一絲不苟,別的地方要放得開,才能畫出一幅上乘之作。

劉懷山經常強調畫中強烈的對比,「要用第三隻眼睛看,把不必要的東西舍掉,何處需重彩,哪些要模糊,下筆之前要全局在胸,這樣在作畫時便可以抓住畫的靈魂所在。」

藝術之道,也是生活之道,劉懷山的山水畫意就是在表達他個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劉懷山每年都會出去遊歷一些地方,但不一定是名川大山或著名風景。往往別人不曾留心的,他可能會留心看看,用心體味。哪怕是一叢竹子,幾束芭蕉,或是一個破舊的小房、小橋,只要它有意思,常常能引起他的感悟。劉懷山認為,無論是山林還是溪谷,只要遠離城市的紅塵喧囂,總能使人感覺與自然密切,內心回歸寧靜、平和,能夠體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曾經在游途中談創作:「古人畫花鳥的時候,就講折枝,折枝之謂,就是姿態最美的那一兩簇花枝。我們觀察自然景物的時候,不如看一兩支,這樣在表現的時候,就能把自己的感情更集中地凝聚在這一點上,更能引起別人的同感。」

「意」就是畫家所要表現的內心感受,就是作畫人對事物的體會。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是能夠把作畫人對事物最本質的理解通過水墨、色彩、畫面結構淋漓盡地表現出來。藝術最可貴的地方在於記錄人真實的感情,人的內心感受是不能通過新聞或歷史再現來呈現的,但好的藝術作品可以把它表現出來。如何能把這種意境做得更好,劉懷山坦言,他還在不斷探索!

淡然率真的文人風骨

生活中的劉懷山儒雅平和,性格爽朗直率,不矯飾,不矜持,於淡然中傳遞出濃郁的藝術家氣質。但是一談論起國學,談論起歷史典故,他的才思就如大江之水滔滔不絕,奔涌而來。

劉懷山的畫取材範圍很廣,花鳥,山水,人物都包含其中。他說,他真正追求的意境是「文人畫」。他推崇傅抱石先生的中國畫三原則,嵌入「文人畫」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文」學的修養,高尚的「人」品,「畫」家的技巧。沒有前面兩個方面,再高超的技巧都無法畫出能打動人心的好作品。文人畫要有文人的精神和情趣,不了解這些就表現不出應有的意境。例如,要畫好陶淵明,就要先把陶淵明的詩讀懂,在創作中感受並學習古代聖賢所展現出的儒雅之風範,修養境界。「畫畫兒,首先就要先把自己的心修煉好,我崇尚自然,反對矯揉造作,主張性靈,但功夫也不可少,光有膽識、才氣,不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言者心之章,語者思之文。劉懷山在文、史、哲的修養上,在古代典籍的研讀上,下了大功夫,從童年時候就沒有間斷過。時至今日,《詩經》的很多篇章他朗朗上口,《論語》、《楚辭》耳熟能詳、信手拈來,唐詩和宋詞的優秀篇什更是愛不釋手,受益良多。其中尤其讓劉懷山產生震撼與共鳴的是南宋卓越詞人辛棄疾的佳作,無論淺唱低吟,抑或曠古浩嘆,均動人心弦,他能夠全文背誦的就多達30多篇。一次,他與筆者笑談之間,信筆而寫,韓愈的《石鼓歌》全文就一字不錯地飄然紙上,那種國學功底令人肅然起敬。

看過很多中國傳統的畫史、畫論之後,劉懷山體會到,傳統藝術中有很多沉澱了幾千年的精華,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才是中國畫的精髓,只有用心研習,才可以體會到其中飽含的內在意蘊。但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會潛移默化的培養出一種性情和修養,而一個作畫人的內心是會不可避免的表現在他的筆下的。

當今社會,紅塵滾滾,熙熙攘攘,一些藝術家也開始加入藝術產業的隊伍,傾心於經營自己的藝術作品,舉辦各種活動,進行各種包裝,文藝界變得熱鬧起來,而劉懷山卻是畫壇里公認的低調作家。他說:「我是個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總是浪漫的精神多於務實的東西,我不擅經營,也不會自己吆喝,更不懂得炒作。所以,我總特意安慰自己:用心畫畫兒,畫就不愁賣了。」對於金錢名利,懷山先生看得很淡,他說:「現在多有一些錢,少有一些錢,對於實際的需求影響並不大,再多的錢,無非也是一日三餐,人就是這樣,怎麼都是一輩子。我更願意把時間投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這樣才活得自在。」

從懷山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古人的灑脫,正是由於這樣一顆自在執着的心,才讓他的作品如此大氣磅礴,攝人心魄。

很多認識劉懷山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我請他給「好人」一個評價,他說;「凡事退一步,不要跟人家在利益上競爭,自然就成了好人。有本事不是用來和別人比的,畫畫的天地很廣闊,不要在一個狹徑上推擠傾軋,人一旦捲入競爭的漩渦,就會不擇手段,所以有時候人做壞人,也就是自己陷進去了,不得已而為之。因此,我們要清醒自己的想法和言行,不陷入的方法,就是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想着走捷徑。」

「畫品如人品」。情到深處畫生姿,見天地意趣之欣欣然,識人傑氣宇之浩浩然。畫是畫家內心的體現,劉懷山高逸清靜的品格和氣質,由他手中的筆,落到紙上,融進畫中。當我們仔細欣賞懷山先生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表達的已不僅是山川、花竹等的物體本身,他自物象中抽離出來的筆墨,已含有難以言說的形而上的味道,這味道又有畫家獨特的神韻和情致,是畫家本人的情趣神韻和思想意境。在他蘊含詩意的繪畫中,那些高山、流水、翠竹、鮮花,都既是物,又是神。就連畫面上的虛空留白,也同畫家筆下的每一筆一樣富於表現力。心有所系,情有所寄,力有所施,智有所用。他樂觀豪邁、充滿激情的精神底色,如惠風拂面,日光朗照,令生命與藝術之路絢爛和美,清澈馨香。

「人書俱老」是一種境界,我們期待懷山先生今後更精彩的藝術輝煌

主要作品

文獻來源

  1. (與張冠哲合作)入選文化部、中國對外友協舉辦的「現代中國繪畫」展赴國外展出。
  2. 畫家劉懷山 .鼎豐文化.
  3. 劉懷山書畫展 今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 .深圳晚報
  4. 作品拍賣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