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方 | |
---|---|
出生 | (?—605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大將軍 |
知名作品 | 征突厥、平交趾、敗林邑 |
人物生平
劉方(?-605年),長安人,隋朝名將。 劉方曾出征突厥,大破沙缽略可汗的軍隊;平定交趾俚人的叛亂;攻占林邑,破其國都,記功而還。 劉方"性剛決,有膽氣"(《隋書·劉方列傳》)。北周時承御上士,不久因戰功拜上儀同。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相州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對此不滿,公開起兵反對楊堅。劉方隨上柱國韋孝寬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因功加開府,賜爵河陰縣侯,邑八百戶。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是為隋文帝。劉方進爵為公。
隋開皇三年(583年),劉方隨衛王楊爽出征突厥,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大破沙缽略可汗軍,進位大將軍。此後歷任甘、瓜二州刺史,尚未出名。
仁壽二年(602年),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內)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廣東西南沿海及廣西東南等地)首領李佛子叛亂。占據越王故城,並派其侄子李大權據龍編城(今越南北寧仙遊東),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左僕射楊素知劉方有將帥之才,在楊素的推薦下,隋文帝詔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率27營隋軍前去平叛。劉方軍令嚴明整肅,軍容齊整,有違犯軍令的人必被斬首;同時又對士卒仁慈愛護,士兵患病他親自撫慰關照,士兵皆願為之效命。時長史敬德亮隨軍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館。分別之際,劉方見其病危,難以痊癒,一時流淚不已,被人稱為良將。隋軍進至都隆嶺,遇俚人2000據險抵抗,劉方派營主宋纂、何光、嚴願等擊破之。隋軍繼續前進,逼近李佛子大營時,劉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陳述利害,李佛子恐懼,被迫投降,被執送長安。一些桀黠之徒,劉方恐將來反亂,皆斬之。此役,劉方恩威並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惡劣環境下,紀律嚴明,團結致勝。[1]
隋文帝晚年,群臣說林邑國(即占城,今越南南部)多奇寶。時天下無事,劉方新平交趾,於是在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略林邑。正月,劉方派欽州刺史寧長真等率步、騎兵萬餘出越棠(今越南宜春至海萬霎間),自率主力以舟師出比景(今越南南部)。當月,軍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劉方軍擊退。三月,劉方軍至闍黎江,林邑軍據南岸立柵,劉方盛陳旗幟,擊鼓而進,林邑軍懼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部隊南渡闍黎江,行三十里,林邑軍乘巨象由四面合圍。劉方出戰不利,便挖掘了許多小坑,坑上用草皮偽裝,然後派兵挑戰。林邑軍不知是計,見劉方軍敗退,便窮追不捨,象多跌入陷坑,部隊陣腳大亂。劉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返走逃竄,林邑軍潰亂不可收拾,被俘萬人。於是劉方率軍反擊,濟區粟,度六里,戰鬥多次,無一敗績。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軍據險為柵,又被劉方擊破。四月,林邑國王梵志放棄國都逃入海島,劉方入國都,俘獲其廟主18人,全都為該廟整修了神像,刻石紀功然後班師還朝。[1]
由於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隋軍撤後林邑王又重占國土。隋煬帝聞訊後非常悲傷,下詔書說:"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隋書·劉方列傳》)。子劉通仁嗣。[1]
史書記載
隋書·劉方傳
劉方,京兆長安人也。性剛決,有膽氣。仕周承御上士,尋以戰功拜上儀同。高祖為丞相,方從韋孝寬破尉迥於相州,以功加開府,賜爵河陰縣侯,邑八百戶。高祖受禪,進爵為公。開皇三年,從衛王爽破突厥於白道,進位大將軍。其後歷甘、瓜二州刺史,尚未知名。仁壽中,會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遣其兄子大權據龍編城,其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左僕射楊素言方有將帥之略,上於是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二十七營而進。方法令嚴肅,軍容齊整,有犯禁者,造次斬之。然仁而愛士,有疾病者,親自撫養。長史敬德亮從軍至尹州,疾甚,不能進,留之州館。分別之際,方哀其危篤,流涕嗚咽,感動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論者稱為良將。至都隆嶺,遇賊二千餘人來犯官軍,方遣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擊破之。進兵臨佛子,先令人諭以禍福,佛子懼而降,送於京師。其有桀黠者,恐於後為亂,皆斬之。[2]
尋授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略林邑。方遣欽州刺史寧長真、歡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以步騎出越常,方親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舟師趣比景。高祖崩,煬帝即位,大業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闍黎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渡江,行三十里,賊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創,卻蹂其陣,王師力戰,賊奔於柵,因攻破之,俘馘萬計。於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進至大緣江,賊據險為柵,又擊破之。逕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志棄城奔海,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傷惜之,乃下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子通仁嗣。[3]
人物評價
劉方南征林邑的部署是這樣的:他以欽州刺史寧長真鎮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以步騎出越裳。越裳周時稱越裳國,以重譯通中原,獻當地特產白雉,三國時吳置越裳縣,其時久不與中原相通。劉方首以陸師克越裳,他親自率領舟師,與大將軍張、司馬李綱趨比景。在他行軍的途中,文帝去世,煬帝嗣位,所以他行軍達比景時已是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了。劉方軍薄林邑海口,這是意想不到的奇兵,林邑王梵志只有臨時派遣部隊,扼守險要,但是怎樣敵得過銳氣方盛的隋師?敵軍敗退,以闍黎江為天險,在南岸立柵,仍與隋軍相抗。劉方軍在北岸,盛陳旗幟,猛擊金鼓。林邑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軍威壯盛的部隊,所以懼怕,不戰自潰,劉方便不煩一兵而破其天險。溯江而上,約三十里,敵以巨象四面環擊隋軍。象陣是隋軍向來沒有遇到過的。劉方第一步對付方法,是用箭射之。象因創痛而自踏其陣,隋軍繼之以戰,敵不支,退就其柵,仍圖固守。隋軍力攻,破其柵,俘馘敵人以萬計。敵軍一路敗退,隋軍一路追擊,歷區粟、六里,前後數戰,每戰必捷,遂至大緣江,敵人還是老方法,立柵據險,與隋軍對抗。破柵,隋軍已富有經驗,並不困難的又擊敗之。敵退,隋軍尾追之,過後漢馬援所立的銅柱而南,行八日,始至其國都。林邑王知無幸勝之理,乃棄城而遁,飄浮於海上。隋軍入城,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林邑乃平,班師北還。此次行軍,自仁壽至大業,歷時數載,南土炎熱多雨,北方士卒,包括劉方本人在內,都不能適應此種特殊氣候,士卒多患腳腫,死者十之四五,劉方本人亦患病卒于歸途。可以說他是為國家達成任務而犧牲生命於炎方的。隋煬帝聞劉方之喪,至為悼惜,特別下詔褒揚之。詔書是這樣說的:方夙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遄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子通仁嗣。(《隋書》卷五十三《劉方傳》)劉方原來的任務,是平定李佛子,佛子既平,他的任務已了,本可即行班師,或做驩州總管,亦無不可。但他看到負隅頑抗的林邑國王的問題,本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徑行率師南征,遠邁馬援所立的銅柱界,解決了林邑問題,為國家除去南方可能發生的第二次邊務危機,他對國家負責盡職的忠實態度,令人可敬可佩。他雖然卒於班師途中,但正合於日本西鄉隆盛所說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豪壯語。我們就隋的歷史來研究,其時楊素權傾朝野,遍布黨羽,他的南征,本為楊素所推薦,他如果生還朝廷,楊素必然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幹部,他便會牽入中央政府的人事漩渦,大非劉方之福。所以他在班師途中去世,保持了清白完整的人格,反倒是一件幸事。
參考資料
1.劉方 . .北方教育網 . 2013-05-07 2. 北史 . .書法網 . 2013-05-07 3. 北史-列傳第六十一 . .父母親網 . 20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