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海濱 | |
---|---|
信息系統工程專家 | |
出生 |
1964年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西北工業大學,北海道大學 |
職業 |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 |
知名作品 | 《人工智能及其演化》 |
劉海濱,男,1964年生,工學博士、研究員,信息系統工程專家[1],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航天社會系統工程實驗室(CALSSE)理事,"863計劃"評審專家,北京市信息化諮詢專家,江蘇省科技諮詢專家,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5個國際學術期刊和學會的編委或論文審查專家。
美國ASME協會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創新獎[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三等獎[3]。"2006年度中國製造業傑出CIO"獎[4]。"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獎
個人簡介
劉海濱(1964~),工學博士、研究員,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航天社會系統工程實驗室(CALSSE)理事,"863計劃"評審專家,北京市信息化諮詢專家,江蘇省科技諮詢專家,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5個國際學術期刊和學會的編委或論文審查專家。從事先進制造技術、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系統工程相關研究近30年。目前主要從事集團企業信息化戰略規劃及總體設計、先進制造技術、大系統仿真及航天系統工程等管理與技術工作。曾擔負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專項軟環境論證和"探月工程重大專項三期工程"專項工程總體與技術支撐環境論證工作。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建立了基於磁場信息導入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人工神經電磁場理論,以此構建起一種新型計算結構和計算機理,取得了重要理論成果。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863計劃"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防科技基礎科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際知名企業科技創新課題等項目20餘項。
作為半導體芯片製造領域的管理者和技術專家,他在國外學習工作了10餘年後,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懷着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投身於祖國的航天事業,作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專家及航天科技信息化建設總體設計負責人 ,先後參加了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國家863計劃CIMS主題及"十一五"製造業信息化規劃編制、國防科工委軍工製造業數字化工程總體規劃及項目論證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十一五"信息化發展規劃及集團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設總體設計工作,以及其它戰略研究和信息化重大工程的規劃論證工作,為推動航天科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作為分系統的負責人,參加國家科技部製造業重大項目"基於數字樣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綜合集成和協同應用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索引5篇,EI索引12篇),出版人工神經網絡英文專著一部,人工智能中文專著一部,曾獲美國ASME協會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創新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2、3等獎各1項,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3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1等獎1項,首屆國防科技工業CIO高層論壇論文最優秀論文獎,2006年中國製造業傑出CIO獎等獎項。
個人簡歷
1988年,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製造 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
1990年,公派赴日該國北海道大學留學 ,1995年獲日本北海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95~2004年分別在日本東京電子株式會社 及日本摩托羅拉公司從事微電子半導體企業的IT戰略和企業戰略管理研究和應用實踐。
2004~2009年,任中國航天工程諮詢中心信息化總體設計部主任 ,肩負把外企的先進管理經驗帶入航天信息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制定管理信息化總體方案的重要使命;
2009~2013年,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系統論證中心主任 ,從事大系統仿真及航天系統工程等管理與技術工作;
2013年至今,任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 ,兼任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澳大利亞大學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1、先進制造技術
2、人工智能
3、信息技術
4、系統工程
1995~1997年參加了日本東京電子株式會社 的第2代智能化半導體檢測設備(Probe-8)研發工作,主要負責基於BP理論和GA算法的快速模式識別研究工作;
1999~2001年 ,參加了摩托羅拉公司的"Mercury Proje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擔任Senior Architect of KM Engineering,負責IC芯片設計與製造相關知識管理架構的設計和知識表示及獲取研究工作;
2004~2006年,參加了國家863計劃 "航天重大型號供應鏈平台開發及應用"重大項目,作為項目副總設計師及總協調,參加了項目立項論證方案、項目申請方案、總體技術方案及實施方案的撰寫,並參與負責系統開發、實施、培訓和應用的總體技術與管理工作,該項目已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2007年,他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的分析入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歸納出制約管理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三大矛盾 (即統一建設與分散建設的矛盾、業務部門負責與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的矛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信息安全保密之間的矛盾),並進行深入的利弊對比分析,研究出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正確處理三大矛盾、加快推進集團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措施與建議;
2008年,他帶領的總體組提出了全面構建以"932" (九大系統縱向打通、三大平台橫向集成、兩大體系全面保障的總體方案)為特徵的集團公司管理信息化體系框架,要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撐集團公司"精細管理、集中控制"的業務管控需求;
2009年,他提出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未來的信息化目標 :深化工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010年04月24日,他因在國外十幾年從事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在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及計算機集成製造等領域取得多項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懷着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投身於祖國的航天事業,被評選為"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 (信息技術與電子)。
承擔課題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的課題:
(1)國家"863"計劃:2004AA331020,網絡環境下數字化設計製造管理應用實施策略研究 ;
(2)國家"863"計劃:2007AA04Z134,支持複雜產品創新設計過程的知識嵌入技術研究 ;
(3)國防科工局技術基礎科研:航天物資管理系統與AVIDM系統的接口標準研究 ;
(4)國防科工局技術基礎科研:航天辦公系統電子公文交換格式標準 ;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加的課題:
(1)國家"863"計劃重大科技項目 :2004AA413010,航天重大型號供應鏈平台開發及應用;
(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2006BAF01A04,基於數字樣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綜合集成和協同應用研究 ;
(3)國家"863"計劃:2007AA04Z189,面向航天重點型號的企業群體協同工作平台研發與示範應用 ;
(4)國家"863"計劃:基於國產三維CAD系統的衛星總體構型設計優化技術研究 ;
(5)國家"863"計劃:CIMS產品工具集平台集成標準與測試技術研究 ;
(6)國防科工局技術基礎科研:面向集團企業的數字化集成管理平台 ;
(7)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專項"系統總體與軟環境建設"的論證及實施 ;
(8)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探月工程重大專項三期工程"專項"工程總體與技術支撐環境"論證 ;
(9)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專項"高分專項總體協調及政策標準制定"研究項目 ;
獲獎成果
1)1988, 與航空172廠合作開發的"7760計算機輔助飛機設計、製造和管理系統"獲得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1991, 與航空124廠合作開發的"通用機械類微機CAD/CAM系統"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
3)1992, 與哈爾濱電機廠合作開發的"NPU-一個交互圖像數控編程系統"獲得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4)1992, 與哈爾濱電機廠合作開發的"大型水輪機葉片系列幾何造型及多軸數控加工圖像編程軟件系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
5)1994,11 在美國St.Louis召開的國際人工神經網絡學術會議上獲得"理論創新"獎 ;
6)2002,12 在美國Austin獲得摩托羅拉半導體事業部Innovationfor SMIF Automation獎 ;
7)2003,12 在天津獲得摩托羅拉半導體事業部傑出貢獻獎 ;
8)2007,3 "2006中國製造業傑出CIO"獎 ;
9)2007,6 "2007年度中國百名管理科學傑出研究者"獎 ;
10)2010,4 "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獎 。
專著
1)Liu,H.B.(1998,5)"Theoreticalstudy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swithmagneticfieldinformation",ISBN4-8419-0189-2,UMIPress.
2)劉海濱. 《人工智能及其演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3.
參考來源
- ↑ 劉海濱 ,名人簡歷網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劉海濱 ,聖才學習網, 2014-11-12
- ↑ 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教師師資介紹簡介-劉海濱 ,北京工業大學, 2020-04-28
- ↑ 劉海濱:尋找「最初的夢想」 ,道客巴巴,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