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天生資質愚鈍性格懦弱,雖師從孔明卻無經天緯地的才幹
劉嬋 |
劉禪:天生資質愚鈍性格懦弱,雖師從孔明卻無經天緯地的才幹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長子。長久以來," 扶不起的阿斗" 從來都是亡國昏君的代名詞。在羅貫中筆下的劉禪,確實是昏庸無能,玩物喪志,百無一用,亡國之後,更是樂不思蜀,是一代昏君的代表,為廣大三國愛好者所唾棄。唐代詩人劉禹錫曾賦詩,「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便是感嘆劉禪把父親劉備辛辛苦苦,數10年打下的蜀漢基業全數拱手讓人。[1]
然而,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不是歷史,在刨去其的小說藝術成分之後,劉禪是一個怎樣的人?扶不起的阿斗能從歷史角度上扶起嗎?
劉禪的太子時期,史書所載不多,但仍可由已知史實加以推測:自建安十二年(西元207 )出生,自章武三年( 223年 ) 繼任君主,其十七年間,劉備多在外忙於奔波,劉備此人雖出生寒微,但一向以漢室宗親自詡,對自己編草蓆的出身尤為不齒。如此可知劉備對後代教育極為重視。而在對劉禪的教導上,劉備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坐鎮後方大本營擔任後勤補給重任的孔明。劉備遺詔曰: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已畢,未送,可自更求聞達。。。。。。。」
由此,不難看出諸葛對劉禪是一種代父亦師的角色。然而劉禪天生資質愚鈍,性格懦弱,實是凡人,雖師從孔明,卻無經天緯地,治國平邦的才幹。但是以劉禪後來的作為來看,劉備,孔明為劉禪的成長選擇了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劉禪的天賦得到最好的詮釋。
223年,劉備白帝託孤之際,雖雲曰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同時在有意無意間削弱了諸葛的權力,另令李嚴為尚書令,統內外軍事,孔明是荊州人士,而李嚴是蜀郡降將,如此做法,為日後的朝廷鬥爭埋下了隱憂。劉禪登位之初,因劉備舉國伐吳之故,國力虧空,時之蜀漢,不可不謂危在旦夕,其時北有鮮卑之亂,南有孟獲造反,中原魏國虎視眈眈,而江南東吳作壁上觀,意向不明。而最要命的是內部不和,中原派(趙雲),西川派(李嚴),荊州派(孔明),明爭暗鬥,形勢險惡。而對於這種情形,劉禪的作法是:事孔明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如此一來,軍政大權歸於孔明一人,從而平息了蜀漢內部的黨派之爭。其後孔明排除異己,徹底掌握大權,趙雲等老將,皆為孔明之用。而李嚴這個同屬託孤重臣的尚書令兼中都護,卻成了諸葛的下屬。而後在諸葛北伐時,孔明聯合眾臣上表彈劾,貶其為庶人。在安定內部紛爭之後,孔明定鮮卑,平南蠻,聯合東吳,北上伐魏,大展英才。但是,我們因該要看到,孔明之所以能大展抱負,是建立在劉禪的權能區分的政策上的。有權者能使有能者充分發揮,而使自己位於監督的地位,劉禪自知已有能力不足以有效管理全國,故能不暴己短,一切委於能者,讓他們代管其國,結果不但國家井井有條,自己也樂得輕鬆。縱觀歷史,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就連其父劉備也自愧不如,劉備重用關長,龐統,法正,李嚴等人,孔明則坐鎮後方(當然,原因是孔明是親吳派,而劉是中原派)。在諸葛死後,太守李邈曾上書後主:「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結果後主大怒,立即將之「下獄誅之」,由此可見,劉禪不昏庸,對是非能有一定的判斷,而不為言語所惑;其二,在延熙元年,下詔蔣琬北伐曹魏,由此可以得知,他對亡父之大志並未完全忘懷。孔明死前,托政事於蔣琬、費禕等人,後主一一照行不二,毫無疑心。蜀漢能得享三十餘年以上安定,雖有戰事,但政治清明,法理有序,確有劉禪放權任賢之功。直至費禕遇刺身亡,國內良臣賢將相繼凋零,蜀中僅由年高的姜維獨撐大局。在少賢相輔佐之際,政治才逐漸走下坡,面對這種情況,年近47歲的劉禪親政,禪是凡人,無治國之才,後期更是重用黃皓等人,在勉強維持十年之後,蜀漢亡。
後主降後,曾有樂不思蜀之言,我個人以為,這是劉禪保身之道。要知道,在三國那個亂世,凡降人者,最怕降者懷有二心,就連魏國重臣司馬懿都要演出一幕疑呆、中風狀,方得以麻痹政敵,奪得大權,更何況劉禪這個外來的降國之君?更何況蜀亡之際,姜維等蜀中舊將忍辱負重,心懷復國之志,若劉禪有心登高一呼,天下應者眾,故其若言行稍有不慎,刀斧加身,自是難免。另自劉禪從政30餘年來,先後經歷有李嚴、諸葛之爭,主戰(姜維)主/和(蔣琬、費禕)之爭,劉禪對政治處理手法有相當的辦法和柔性,出不思蜀之言,而宗族性命得以保全,這對於一個資質平凡之人,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而對於一個亡國之君,也是一個很好的結局。
蜀漢之立國,來自諸葛之隆中對,然而更要指出的是,孔明之成就,與後主是分不開的,若無後主的力排眾議,委事與孔明,恐蜀漢早亡;若無後主自知、自製,大膽放權,諸葛孔明恐難以大展其志,便如辛棄疾一般含恨而別。如此說來,後主之治蜀,功過並存,遠勝夏桀商紂,並不能簡簡單單以昏君一詞概括。對比當時之君主,曹魏內爭不斷,帝位更迭頻繁,曹氏和司馬氏的鬥爭,終以為司馬奪權終結,魏亡於晉。而東吳孫權後期大行特務政治,重用酷吏,使陸遜,陸抗,朱據等人縱有蓋世之才,鬱郁不得志,老死病榻。如此看來,劉禪,以平凡之天資,明自身之缺,無意氣之行,放手孔明,使其施展大才,解累卵之危,維持政權40年,實是了不起之成就。[2]